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90

  

“春雨图”解读补正

◇ 王 非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选录了朱自清的《春》,文中的“春雨图”形象描绘了春雨的特点、雨中自然美景和乡村生活画面,突出了“安静而和平”的气氛,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那虽然贫困却充满温馨安宁的乡村生活。
  与课本相配套的苏教版“教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5版)对该段作了精彩的点评。但有些分析笔者不敢苟同。“教参”认为“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一句之所以放在段中而不放在段末,原因有二: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段末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相连接。继而分析该句描绘的是乡村“雨夜的宁静”,而下文所写撑伞慢行的人和田间劳作的农民则是白天的活动。笔者以为。“教参”分析中的“原因一”和“雨夜、白天说”是由于不了解农村生活而对文本的误解。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这种生活画面再熟悉不过了。作者所描绘的就是乡下傍晚上灯时分的生活情景,即“春雨图”中作者并非为了突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而有意先说“雨夜”,后写“撑伞慢行”“披蓑戴笠”的农民白天工作的情景。也就是说,他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春雨图”中农民活动的情景正是傍晚时分农村的生活实景。并没有“雨夜”和“白天”之分。
  当时正值早春,天黑得本来就早,加上春雨绵绵,光线昏暗,又没通电,低矮的农舍已是一片漆黑,农户们不得不早早点上煤油灯。然而时间其实还早,勤劳的农民是舍不得这么早就收工的,他们必须抓住这春雨滋润的大好时机做好田间的春耕准备工作。因此那“撑伞慢慢走着的”和地里披蓑戴笠的农民的工作情景,正是傍晚上灯之际乡民忙碌的身影,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实际上,农民珍惜时光忙生产何止于此,笔者就亲眼见过农村“双抢”(抢种抢收)时节,农民月下挥汗割稻栽秧的感人情景。
  其次,文中的几个关键词也说明所写是傍晚而非白天。如“慢慢”一词说明天黑路滑,行人小心。假如是白天,据我所知,那些走惯田间小路的农民,即使在雨天也会健步如飞。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雨夜,为何赶路“慢慢”而不“匆匆”呢?我想大家或许都有这样温暖的经历:当看到村庄中那柔和、亲切的灯光就在眼前时,你还会焦急而脚步匆匆吗?另外,“还有”一词则与上文“傍晚时候”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尽管天色已晚还有农民在田地间劳动,他们正抓紧时光忙备耕呢!这种理解不仅文意顺畅,而且画面连贯完整,既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劳动的农民的赞美,又暗合本文主旨: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如果去掉“还”字,则文意立刻断开,画面马上支离。
  再次,如果把从“傍晚时候”到段末的描绘理解成“雨夜”和“白天”两个生活画面,那么作者所强调的“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是无法贯串到段末的。因为白天乡村总是忙碌的,更何况是这春雨贵如油的早春季节。为了一年有个好收成,大家会披蓑戴笠冒雨工作,那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劳动场景哪里还有“安静”可言?只有在傍晚!少数农民在离家不远的田地里争分夺秒地抢种,哪怕此时已是万家灯火!
  综上所述,傍晚时候,不远处的点点灯光,路上撑伞慢行的乡民,田地间依稀散落的身影,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才是乡村真正安静而和平的夜。

“春雨图”解读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