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11期 ID: 353797

  

谈谈中考古诗词鉴赏题

◇ 石 莉

  近几年常有高三或初三学生问我:“如何才能做好古诗词鉴赏题?”这让我感到为难。有时候我径直答:“你现在还谈不上什么鉴赏,只要能背诵默写就可以了。如果能在作文里引用一二句那就更好。”这时他们马上就会说:“这是要考的呀!课堂上老师也会分析的,但是我仍然不会做,屡做屡错。即使订正以后仍然不知道那首诗究竟有什么好。”我无言以对。但这引起我的思考,也对一些相关问题比较注意。
  确实。所谓的“古诗词鉴赏题”,如今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古诗词鉴赏”进入高考以来,中考也渐渐地引入这类题目。高中或初中的学生每年要做大量的训练题,但收效甚微,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败坏了学古诗词的兴趣。笔者多年前在高中阶段也做了大量的“鉴赏题”,但似乎对古诗词的理解水平并未提高多少,自己仅有的一点积累都借助于平时背诵。
  我们知道,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口语、书面语)时恰当地应用一二句,这是一种语言修养。在此基础上,你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文革前乃至民国以前中小学历来就有吟诵背默古诗词,但从未像我们如今流行的那样做“鉴赏题”。何为鉴赏?鉴是分析鉴别。赏是欣赏。分析鉴别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文学常识、古诗词基本知识,欣赏需要有判断力、审美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谓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目前,我们中学生的水平是否具备这种鉴赏能力?对一首诗或词连作者是唐人还是宋人还搞不清楚,怎么去赏析?硬要让学生去写所谓的鉴赏性文字,是一种“躐等而上”的做法。《学记》说:“杂施而不孙(顺),则坏乱而不修。”用来形容当前的中学古诗词赏析训练不为过,此其一。另外;中国古诗历来有“诗无达诂”的说法,审美是主观的,对同一首诗,多人见解不同,见仁见智很正常,这是常识;然而流行的鉴赏题恰恰引导学生去选鉴赏“最恰当”“最正确”的说法,或者选“鉴赏不正确”的一项。姑不论这种题干本身有问题。把价值判断变成真伪判断,就是那些选择题所提供的“标准答案”也往往是抄自各类诗词鉴赏辞典里的内容,充其量是专家学者解读诗词的一种“意见”,即使这些“意见”有道理,历来为大家所认同。凭什么说这些“意见”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呢?当年,我们在中学里念书时常与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没办法了,双手一摊,指指答案说:“请大家看看答案。不必再争了。”不服也不行。
  既然有了这样的题目,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要想办法对付它:于是鉴赏古诗词便成了一种机械操练。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批评过这种流行于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鉴赏训练”,认为这种做法让古诗词学习变了味。“会让中学生厌恶读古诗词,以至终身不复亲近古诗词。”(赵志伟《谈谈中学生的古诗鉴赏问题》,《语文学习》2004年第11期)去年浙江师大教育学院童志斌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尖锐地批评了那种“怪异”“离谱”的古代诗文阅读题。他认为:“‘文学类文本’的鉴赏阅读,其阅读对象是多么精致的七宝楼台,岂可作这样的肢体改篡。使其成为一堆零碎不堪的语言砖块。”(《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呼唤出新》,《语文学习》2008年第7-8期)
  然而,就在人们呼唤高中此类题要改革时,这几年有的地区“古诗词鉴赏题”向初中“蔓延”了。2009年上海中考命题意图里说:为了改进长期以来初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今年新增了古诗词赏析这一题型。虽然2009年上海中考古诗词鉴赏题出得比较简单——考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理解与答题的难度也不大,但它的导向则不可小觑。为了迎接这一变化。初中开始了训练,甚至小学生已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鉴赏古诗词”了。我曾看到过某位初三教师整理的一份“古诗词分类鉴赏要点”。其中将“古诗词鉴赏”分为“题材”“情感”“表现手法”等几大类。“题材”又分为“咏物感怀”“怀古咏史”“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情感”又分为“爱民爱国”“怀古伤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离愁别绪”……“手法”又分为“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巧用典故”……每一条下面都列一首诗予以分析。这些分析语段大多是从鉴赏辞典里抄录而来的,风格不一,文白夹杂,用语本身又有典故、术语等等。然后,教师将这些方法当做数理公式一样让学生去套一首首诗。
  我们知道,语言的规律是“有限规则,无限生成”,诗词也是,想用概括的办法找出诗歌鉴赏的“规律”,总是无法穷尽多类诗歌。即使学生能记住你讲解过的诗与词,遇到一首不在这些“规律”里面的诗歌,又该怎么办?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那样:“规律都是概括的。而面对的词句总是具体的,以概括绳具体,就会苦于鞋太大,脚太小,沾不上边。”(《文言与白话》)更何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忙,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弄懂这一条条“玄妙”的规则,那些分析鉴赏诗词的用语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要记住更困难。例如让初三学生去鉴赏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要让他们明白“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已经困难了,要让他们用50-80字写出“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鉴赏文字就更难了。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句诗背后蕴含的意义。即使课堂里讲过了,他们还是不一定理解并记得住。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式学习古诗词,学习的乐趣没有了,对诗词的感觉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句句干巴巴的教条和一大堆似懂非懂的术语。古诗词的学习变成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大堆“材料”,而这些材料实际上跟他们的语言学习是没有关系的。正像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用这种材料去压倒学生,使他们应接不暇,是很容易的,要使这种材料引进到他的直接经验中去,就不容易了。这种材料往往构成一个奇异的世界,恰好压在个人熟悉的世界之上。学生唯一的问题是为了学校的目的,为了背书和升级才去学习这个奇异世界的构成部分。”等到考试一结束,他们就会将这些东西全忘得一干二净。更为重要的还有两个结果:一是“学生脑子里装满了多式多样从来不用的材料,当他们想要思考时,必然受到障碍”;二是这种诗歌鉴赏训练,不但毫无乐趣可言,而且花了力气却得不到好成绩。于是学生会厌恶这种学习进而放弃这种努力。报刊上登载着“有高三学生抱怨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耗时多,收获小。甚至想放弃”(《新民晚报》2009.3.9),互联网上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抱怨就更多了。你可以指责现在的学生不喜欢经典,而事实是你把这种学习过程变得太乏味太痛苦了。
  正像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一书中所说的:“我们的学生是被要求读莎士比亚的。而学校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终身不复亲近莎士比亚。”用来形容我们的古诗词学习不亦正相宜吗?
  总之,我们不应当再为难我们的学生了,同时也不要为难我们的老师了。说老实话。假如我 们随便选一首唐诗或宋词,让老师去鉴赏,而这首又是他不熟悉的,手头没有必要的工具书,他也未必能完全理解,更遑论让他写一段赏析文字,即使勉强写了,也不一定符合“标准”。
  当然,古诗词还是需要学的。不但要学而且还需要增加内容。我们必须有所改变的是教学与考试的策略,而不是抛弄这种学习本身。依笔者愚见,应当从中考试题人手,充分利用它的导向功能,同时改变教学策略。
  
  (一)降低古诗词难度,取消写鉴赏短文一类题目
  如上所说,依初中生现有的水平,绝大部分同学是无法写出鉴赏文字的。他们所能做的是依葫芦画瓢,而且画得不像。民国时期、文革以前历来有古诗词学习。但从来没有像现在流行的一套考法。过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鉴赏辞典一类工具书,因为“词典”是工具书,定义释义必须精确,而鉴赏则可以言人人殊。已有专家学者批评“鉴赏辞典”本身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东西,因为“辞典”释义的要求与“鉴赏”的多样化个性是互相矛盾的。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定式。因此理解性的题目可出选择题,但这种题目应以“选是”为主,而不能“选非”。
  
  (二)增加记忆默写名句内容
  增加诗词名句的默写分值。要让学生的努力得到回报。长期以来。我们对记忆背诵有误解,以为像旧时代那样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只是一种机械学习。其实凡语言学习无论母语外语,背诵、记忆是绝不可少的。背诵默写古诗词绝不仅仅是个记忆问题。它同样需要认知策略的参与:将机械学习变成意义学习,将短时记忆化成长时记忆,从已经记忆的材料中提取所需的内容等等。这种编码的技巧决不是“死记硬背”可以解决的,而且记住了古诗词也不仅仅只是增加一点知识而已。近几年各地中考都将古代文化积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就从2009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题来看,古诗词积累已成为共识,但力度还不够大。与其让学生在那些似乎是在鼓励“发散思维”实际上是在不可捉摸的主观性试题中“打滚”,还不如扎扎实实让学生记一些东西。这类记名句的题应当以默写填充为主而不宜采用选择或判断。因为从考试看,假如试题采用选择题或判断题,则学生会采用“再认”的方式编码,而不是回忆,亦即他们读熟即可不必默写出来,因为借助相关题干信息可以猜测。这不利于古诗词名句的积累。这方面上海、江苏等一些省、市的考题就设计得比较好。如2009年上海的考题,无论是古诗词名句还是文学常识全部采用默写填充。这是比较符合记忆规律的。
  
  (三)设计新题型,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引用古诗词名句
  经常有学生问教师:我们今天学习背诵这些古诗词究竟有什么用?确实,学习古诗词仅仅为了获得试卷上那3-5分,似乎不合算,但要让学生明白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作为一名受教育的中国人要熟悉一点经典,有一些古诗文积累。其实,学习积累名言警句首先是为了应用,即能够熔铸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从过去的资深学者、作家如梁启超、鲁迅、朱自清、梁实秋、郁达夫、冰心等,到今日的国家领导人,经常在文中引经据典,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提升文章的品位。陆机《文赋》就有“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说法。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思想,孔子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学习古诗词(包括文章)开始就引导他们学以致用。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将他们学习到的“材料”同他们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使古诗学习变得有意义起来。
  可以作两种尝试:(1)将初中生要求背诵记忆的名句,根据句意分成几类,然后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将其中的一些句子恰当地用进去。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写一段话,将它引用到文中去,这比让学生写一段话去鉴赏这个名句“表达什么深刻的哲理?”“创造了什么意境?”更容易一些,而且更有意义。(2)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选用诗词名句,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
  看刘谦表现魔术时。我一方面感到很新奇,一方面也很佩服他娴熟的技巧。他的动作是那么的潇洒自如。那么的随意。但是我知道______,______。那一定是他平时千万次努力包括无数次失败后的结果。选用恰当的名句填入其中: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
  D、千淘万漉还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当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提示语,文段的设计还要精雕细刻。但这种形式不妨一试。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试题发布一种信息。让学生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朝这方面努力,而不要花很大气力去揣摩试题,背诵答案。
  当然,考试是一件慎重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引进还是取消某一类试题应当再三考虑,应当征求多方面意见。但作为当今教育中弱势群体的一方——广大一线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应当考虑,首先应当解决他们的困惑。而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题的大量出现。目前已成为阻碍初中语文学习(高中亦然)的一个问题,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上。

谈谈中考古诗词鉴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