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课文内容,还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训练学生咬文嚼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其写作宗旨,必须多读。面对一篇新课文,首先要结合内容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整体感受课文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这是课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
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如“光着头”“赤着脚”“一个钱”“一根火柴”,把这些能突出小女孩可怜境况的词语重读,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样子。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再进一步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抓住和玩味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落实性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所在,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不仅是读者,还可以是“文本作者”,也可以是“文本人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切体验、敢于表达,才能够真正学会读书,真正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训练学生感悟积累
学习语言要重视理解,更要重视积累,所以,要让学生多多感知,多记课文的语言材料。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储存日丰,将来就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累语言的意识。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是合乎规范的。在阅读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了解内容,再读理解内容,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或背诵突出中心的句段,学生会受益匪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教《秋天的怀念》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与其他形式的类似语句相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母亲的“悄悄地、偷偷地”包含着怎样的深情。长期坚持,再加上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
三、训练学生理解表达
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课文内容这一层面上,在理解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组词、造句、写段成文,就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改写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吕叔湘先生曾说:“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改写这种训练方式,要求学生除了要记住课文中的内容,还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就要动脑筋,要靠思维去创造。无论哪种训练形式,只要安排得当,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读写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之后,可安排学生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让学生想象“如果这个丹麦小女孩来到我身边,我会怎么做”。这些训练,不仅巩固了课文内容,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语言文字训练也不是某个年级或某个阶段的任务,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此,坚持天天练,课课练,才能逐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其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