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好的问题比喻为劈开思维荆棘的利剑、打开智慧山门的斧头、进入知识仓库的钥匙。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深入,课堂提问艺术对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下面介绍几个运用于网络学习社区的阅读教学随堂训练范例,就如何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讨。
一、潜移默化作铺垫
单纯阅读一篇文章只是接触到极狭窄的知识面,通常学生由于不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等而给理解文章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前设置能对阅读理解课文起到坚实的垫脚石作用的预习训练。如某教师在教学《左公柳》这一课时,设置了“你了解塞外边疆吗”这一预习问题,使我们粤东山区的学生对陌生的塞外边疆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了。再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某教师先设置了“你知道汶川地震吗”这一预习作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图片,对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阅读起课文来对其中的思想感情就能体会得更深刻。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社区互动的神速把预习成果传送到“资源共享”模块,进行互动交流。在预习过程中,因为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及个性特点等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与感受是不同的,老师要重视这一学情,认真分析总结网络学习社区中学生发的帖子,在课堂教学中顺学而导。
二、以题为眼激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揭题审题、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导入新课时,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揭题审题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隐姓埋名三十年》这一课时,有位老师设置了“谁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什么要隐姓埋名这么久”这紧扣题眼的问题,使学生对主人公的事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的愿望。又如《十年后的礼物》,某教师由课题设置问题:“课文讲的是谁送谁礼物?为什么要在十年后送出?这礼物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一连串探究性的问题既体现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要求,又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循着“感知内容—品词析句—体会感情”的思路去阅读,从而提高了阅读分析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抓住线索梳条理
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必须设置能抓住重点线索的问题,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精读课文。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中心比较突出,大部分有明显的中心句,这些中心句就是精读的线索。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看到那么多人悼念伯父而产生“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的疑问,牵出全文的中心线索。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阅读分析关于鲁迅先生的四个小故事,通过对鲁迅先生言行的深入分析,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贵品质。又如《詹天佑》这一课,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重点词“杰出”“爱国”,引出“从哪里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围绕“杰出”“爱国”展开对詹天佑事迹的研讨,促使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地阅读分析全文。
四、由扶到放练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迁移规律,训练学生思维的联动性。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可在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课文内容时,设置起到“扶”的作用的学习提纲:
1.初读课文,看看文段讲了什么。
2.精读课文,了解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幻象,产生幻象的原因是什么,她渴望得到什么。
3.再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研讨总结出学法: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再读课文,体会感情。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个学习方法学习小女孩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达到由扶到放,导思育能的目标。
五、求同存异显独特
思维的独特性是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质,是鉴别一个人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打破传统教学中故步自封,单纯局限于教材的传授这种死板呆滞的教法。如教学《酿》时,某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分析东东的做法。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东东和老师之间的真诚之后,再补充有关问题:“如果你是东东,你会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1.课后再纠正老师的错误;2.先举手,在老师耳边小声地偷偷告诉老师;3.用纸条注上拼音传给老师……这些办法都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也让人看到学生关注他人感受的体贴之情。这样,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还体现了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六、以点带面求发展
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已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这时再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地学习,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阅读能力也得到提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完《孔明借箭》这篇课文后,顺势引导,提出“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的问题,告诉学生在《三国演义》中还有更多更精彩的故事,不妨在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期末举行一次“说三国”故事会。学生见有大展身手的机会,个个兴趣盎然,都成了“三国迷”。老师在网络学习社区中设置“走进三国识英雄”的课程,学生通过发帖“七嘴八舌说英雄”“绘声绘色讲故事”“细咀慢嚼析人物”,对经典著作《三国演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故事会也开得非常成功。就这样,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课堂中学生对文本产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网络学习社区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通过有效运用网络的辅助功能,巧设问题,明确目标,激趣导学,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游国经、钟定华主编《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年版。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3〕刘海涛、豆海湛主编《小学语文名师魅力课堂激趣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