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94

[ 步新娜 文选 ]   

朗读不是念文章

◇ 步新娜

  “朗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过去人们总以为朗读就是“念别人写的文章”,这个“念”字误导了很多人,其实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绝不仅仅是把文字的声音形式外化出来。朗读语文教材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不仅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体味汉语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进而加深对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热爱。所以准确地说,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应该是朗诵或诵读。我曾经做过中学语文教师,现在从事播音主持教学工作。每年我们都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苗子,有个现象值得深思:很多学生声音非常好听,普通话基础不错,表达的时候感情充沛,好像也声情并茂,但就是不动人、缺少灵气。我时常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形式没有毛病但口是心非的情况?现在语文课堂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每每老师总告诉学生要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但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呢?作为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指导学生真正从朗读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和乐趣呢?有人说朗读就是一种技巧,其实不尽然。比如我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也经常有类似的感受,有的歌手是唱音符,有的歌手虽然技巧不那么娴熟,甚至有音不准的情况,但他的歌声却能走进听者的心里。再比如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我们很少出现重音不准确的问题,但是有了文字稿件之后往往容易顺口念。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一个用心不用心的问题。对文字的理解不能只凭感觉望文生义,不能做“绘声绘色”的表面功夫。有人努力追求温婉细腻或者慷慨激昂,结果事与愿违,让人感觉虚假做作、不朴实;有人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单纯展现优美的声线和技巧,但听者感到的是空泛、乏味和单薄。“言为心声”就是要把自己的热情、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情绪真实地传达给听者。语文课堂上的朗读,重点不在重音、停连、节奏这些技巧,也不在语音标准、流畅清晰这些表面化的形式,一个学生的朗读也许普通话不那么标准,甚至还有结巴错误出现,但他的表达真诚、质朴、深情,不是冰冷冷的也不是矫揉造作的,那么这个朗读就已经成功了,这或许就是“情到深处自成文”的道理吧。
  朗读应该追求的是“以情带声”和“成于外而化乎内”。有些同学说,拿到一篇文章之后总不能投入其中,没有什么切身的感受。这种情况落实到有声语言表现上就是: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来,平均用力,没有因为不同的内容和情感而表现出相应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造成这个现象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注重字音的清晰准确,将句子处理成标准单音节的机械相加,这样就影响了语句的自然流畅。这种“字化”现象是语文教学中应该警惕的,如果学生出现字字准确但字字无意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以真情实感和准确理解为前提,语流才会出现细微丰富的变化,才能避免固定腔调。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有些人朗诵时乍听起来挺有感情的,好像也是绘声绘色,仔细听却发现没听明白,朗读者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比如有学生是这么朗诵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表重读, 表托长音。)重音的运用、节奏的变化、语气的分量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依据的。当表达不符合语意的时候,听起来就会感觉很奇怪。“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要表达的是“荷塘”,而不是荷塘的“上面”或者“下面”。“叶子”就是一个完整的表达事物的名词,无端在两个字中间托长音,给人感觉像是小学生读课文的腔调,而不是优美的朗诵了。克服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要先想明白,应该强调什么,根据作品本身以及朗诵者的目的来具体理解。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标准的字音,更要帮助他们建立自然流畅的语流,音准固然是前提,但是语意的准确传达却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面对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在读出声音的同时,一定要连带着语义和篇章意义,思维情感要和语言合拍。要想让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就必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投入其中,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因此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摒弃见字出声的毛病,力求在理解并充分感受文章内容之后再开口。
  从小学到大学,语文都是必修课程,语文教育本应是对人的滋养,是对人心灵的教育,遗憾的是,语文教学一度变成了文字游戏和对文学作品的解构,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大量的空话、套话和老师爱听的话;还有些学生做演讲,名家名句、华丽辞藻一套一套的,但口是心非。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朗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说真实的话,说真心话,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话说出来,要有真情实感。这些仅仅靠技巧和知识的学习是无法达到的,需要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现在社会上“重文轻语”现象依然存在,要改变这种现实情况,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点滴中渗透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的教学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并逐渐形成自觉意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朗读不是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