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53

[ 郭家海 文选 ]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公平发展的空间

◇ 郭家海

  ●着眼于教师个人抒情的教育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教育。
  
  《纲要》序言部分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这句话提出了五个关键词:“育人”“创新”“公平”“质量”“科学”。
  长期以来,包括新课改实施十年来,一些语文教师对这五个关键词重视很不够,甚至一直在曲解着这些关键词。“育人”,打算把孩子们育成什么样的人?是都育成屈原那样的诗人?“创新”,在什么方面创新?是搞出一些离奇的“多元解读”还是做出令人眼花缭乱的PPT?“公平”,什么是公平?是所有人都写一样的框架式议论文?“质量”,是从高一起就做高考题?“科学”,一门“人文性”“诗性”的学科谈什么科学——谈科学就谓之“技术主义”……以上基本上是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的理解、做法。这正是让人担忧之处。可以说,对《纲要》提出的这些关键词的漠视、曲解是对所有学生生命的最大不公平。学习《纲要》,我们呼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公平的发展空间。
  
  一、创设公平发展的空间,前提是正确认识学科性质和育人目标。
  
  自从“国文”改叫“语文”,人们在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上就一直存有争论。学科性质决定育人目标,“政治性”时代,育人目标就指向让学生成为一条红色的标语口号;“工具性”时代,育人目标就指向让学生成为一台考试的机器;“人文性”时代,育人目标就指向让学生成为杜甫屈原……新课改后,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沉潜底层,继续扎扎实实塑造考试“机器”;少数“觉醒”的人开始在课堂上“信马由缰”,把在中文系读的一点“文学”搬来搬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一些语文教学的专业刊物也很信奉此等“诗意”,一起推波助澜。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遗憾的是,一些有“文人味”的书生并不理会这个方案,而是高举“人文性”的大旗,站到讲台上大喊“船长,我的船长”——也许,有几个学生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大多数学生是漠然的,因为他们还是孩子,很普通的孩子。
  着眼于教师个人抒情的教育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教育,着眼于极少数学生的需求、兴趣而漠视大多数学生存在的课堂是不公平的课堂。温儒敏教授最近在国培班讲话中也进一步指出:“现在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公民的普通教育,而不是‘文人教育’。”(《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
  
  二、创设公平发展的空间,首先要了解学生现状,实施基于学情的教学。
  
  上面所说的教师一厢情愿“宣泄”式的教育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当我们改变那种漠视学生的教学观,实实在在指向“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时,我们就要蹲下身来,把孩子当成孩子,而不是看那些附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分析了当时语文教学的状况,指出:国文教学的病根在于两点,都是教师观念错误之处:第一,不了解儿童,不以儿童本位为教授的出发点;第二,不明白国文教授之真作用,徒视为形式的教科。在此基础上,他推论出:“国文教授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正”,“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这两点结论就是叶圣陶先生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确定的“目标前提”,也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公平发展的“目标前提”。
  当我们真正确立学生本体的观念后,就会清楚教育教学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清楚教育教学公平的基点是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科学习的基础、现状、兴趣、愿望,而不是从教师狭隘甚或迂腐的个人观念出发。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育人”,搞一些高蹈的“人文”。唯其如此,教育公平才能得以保证。
  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指了解学生是怎样阅读、表达的,对什么有兴趣,对什么没有兴趣,了解他们的已知和未知,等等。一些学生这样评价阅读课: “老师讲了半天我们也没懂,我们懂的老师来来回回地讲。”这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还把握得不够准。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这里的“已知”不仅应理解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应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不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他们是怎样知道的,是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自然也就谈不上新的意义建构了。
  教育是科学,语文教学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科学、严谨的设计和考量。教育是艺术,而艺术的最核心部分,便是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深刻观照与有针对性的提升。
  
  三、创设公平发展的空间,核心是以科学的发展性评价观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不是一个偏于“教”的偏义复词,“教学”是一个动宾词组,是教学生学,是让学生学,像教孩子骑车一样,先教——基于孩子个性理解的示范,然后是让——让孩子自己操作。学生“会学”是教学的宗旨,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达到“不教”?就是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自主地学习。
  目标学生不会确定,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来拟定,再在教学实践中调整;方法学生不清楚,需要教师归纳总结,再在每一个学生使用过程中予以关注,指导调整。
  哪里有目标?哪里有方法?没有现成的,需要教师自己动脑筋。即使有现成的,那也是别人的,还得自己拿来,在实践中提炼。我们以写作教学为例。目前的写作教学几乎到了瘫痪的地步了。为什么?就因为失范。温儒敏教授说:“基本的写作技能训练还是要讲的,要有层级递进,每个层级或环节突出某一重点。”(《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有一个研究写作的课题组,做了一个评价层级表就很有价值。他们为高中学生提供了三大类写作菜单:叙述类、论述类、抒情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选定之后,选同类题目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切磋。课题组将每一大类文体写作内部又分出8到10个专项,这些专项又可以自行选择进行重点演练。每个专项有一个自测性质的“专项发展性评价层级表”。例如下面的“高中记叙文‘自我与读者’专项发展性评价层级表”:
  C级 具备下列两种情况之一:①缺少积极的写作需要,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任务型写作),不积极让自己的文章进入公众交流领域,只等待老师评判,以获得老师的好评与高分为目标和终极指向。②没有读者意识或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状况和接受机制,写作主要宣泄自我情绪。B级 具备下列两种情况之一:①具有积极的写作需要,但缺少交流、修改意识,只等待老师评判,以获得老师的高分与好评为目标和终极指向。②构思及写作过程中有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意识,但是缺少读者意识,没有真实的读者(群),也没有虚拟的可能存在的读者(群)。
  A 级 有明显的读者意识,写作具备下列三种情况:①具有积极的书面表达交流需要和良好的自我完善发展心理状态,对写作的社会价值、交流意义有一定的认识。②构思及写作过程中有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意识,写作中能确定真实的读者(群)或虚拟的读者(群)。③具有交流、修改意识,及时从读者中汲取有益修改意见,实现自我提升。
  A+ 级 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写作具备下列三种情况:①明确写作意义和可能的影响。深刻认识写作目的、价值意义和文章发表可能产生的社会价值、影响。②明确读者要求,满足、引领读者。知晓这篇文章读者的身份类型、兴趣取向、审美心理,在构思以及写作过程中对自身的写作活动进行调节控制,使自己的作品贴近读者生活,学会适当妥协,最大可能地适应读者的兴趣,契合读者阅读思考方式,在内容、结构上做到将作者的意思准确地传递过去,同时还能满足读者兴趣甚至提升读者审美层次。③听取读者意见,及时修改完善。写作后积极、广泛交流,及时从读者中汲取有益的修改意见,积极修改后再交流,实现自我提升。
  他们如何使用这个层级表呢?首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根据学生的理解加以调整;其次是引导学生“对照”,给自己定位,看看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层级;再次是提供发展升级的策略方法,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使之升级。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案例是基于因材施教原则的,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兴趣并使之发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就是公平教育。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公平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