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之来之”语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其中的“劳”和“来”在一些大学教材中有不同的解释。如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慰劳安抚”。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释“劳”为“慰劳”、“来”为“使来归顺”。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使民劳,使民来”。杨伯峻《孟子译注》译“劳之来之”为“督促他们”。
从句式上看,“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三句排比平行,其中“匡”与“直”同义,“辅”与“翼”同义,据此,“劳之来之”中的“劳”和“来”也应该是同义词,义为“慰劳”,教材释“劳”为“使民劳”,释“来”为“使来归顺”或“督促”,都不合原义。孟子希望君王施行仁政,使更多的民众来到自己的国家,并要求君王对来归的民众给以慰劳,即“劳之来之”;然后给予教育,即“匡之直之”;同时还要给予帮助,即“辅之翼之”。
“劳”有“慰劳”义。如《广韵·号韵》:“劳,劳慰。”“劳慰”即慰劳。又如《礼记·曲礼下》:“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汉代郑玄注:“谓见君,既拜矣,而后见劳也。”唐代孔颖达疏:“劳,慰劳也。”现代汉语中,“劳”很少单用,但用在复合词中作语素,仍有“慰劳”义,如“慰劳”“犒劳”“劳军”。
“来”也有“慰劳”义。如《诗经·小雅·大东》:“职劳不来。”宋代朱熹《诗集传》注:“来,抚慰也。”又如《礼记·中庸》:“修身也,尊贤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下》:“来,读为‘劳来’之‘来’,谓勤勉之也。”“勤勉”即慰劳。
“劳”“来”何以有“慰劳”义呢?这要联系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来观察。《说文·力部》:“劳,劇也。”清代桂馥义证:“舍人曰:‘劳,力极也。’”“劳”的本义是极度辛劳。辛劳之人需要给予慰劳,由此引申,慰劳其辛劳也叫“劳”。
“来”的本义为前来、到来,先秦汉语中慰劳远道而来的人也叫“来”,或写作“勑、徕”。宋代孙奭疏《孟子》“劳之来之”说:“民之有勤劳于事者,有以赏其劳,故曰劳之;因其民之来归者,有以赏其来,故曰来之。”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劳者劳之,来者来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劳”和“来”都有“慰劳”义,
所以古代汉语中“劳来”二字常常连用,
如《墨子·尚贤下》:“垂其股肱之力而
不相劳来也。”又如《史记·周本纪》:
“日夜劳来。”再如《汉书·宣帝纪》:
“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另外,古书
中“慰劳”义的“劳”,古人注释多注为
“劳来”。如《诗经·卫风·硕鼠》:“三
岁贯女,莫我肯劳。”郑玄笺:“不肯劳
来我。”《论语·宪问》:“爱之能勿劳
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安国传:“言人
有所爱,必欲劳来之;有所忠,必欲教诲
之。”这些例证都说明,“劳”“来”是同
义词,是“慰劳”的意思。
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劳、
来”为“勤”。古代汉语中,“勤”也有
“慰劳”义。《说文·力部》:“勤,劳
也。”段玉裁注:“慰其勤亦曰勤。”据
此可知,“勤”的“慰劳”义也是从本义
引申出来的,与辛劳的“劳”和前来的
“来”引申出“慰劳”义,方式相同。“慰
劳”义的“劳”“来”和“勤”可以相互
训释,如《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
子,职劳不来。”毛亨传:“来,勤也。”
郑玄笺:“东人劳苦而不见谓勤。”又如
《诗经·鸿雁·序》:“鸿雁,美宣王也。
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
集之。”孔颖达疏:“劳来者,来,勤也,
义与劳同,皆谓设辞以闵之。”
综上,《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
之”中的“劳”和“来”是同义词,都应释
为“慰劳”。
参考文献
▆〔1〕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
本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 年版。
▆〔3〕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修
订本中册),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
局1981 年版。
▆〔5〕宋·孙奭《孟子注疏》,载《十三
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 年版。
▆〔6〕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198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