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95

[ 蔡义江 文选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赏析

◇ 蔡义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因作诗讥刺新法推行过程中的弊端,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 , 险遭不测, 继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管地方军事的助理官) 。此词正是他谪居黄州( 湖北黄冈) 期间作的。时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苏轼已四十七岁。
  词上片以吟咏赤壁为主。开头三句, 豪迈壮阔, 把江山、历史、千古风流人物尽收笔底,以此引出三国时最著名的大战役来,直入“赤壁怀古”题意。言“赤壁”而特称“周郎”,固然是因为这场大仗他的功绩最大、英名最著,同时也为下片专咏周瑜预先作引。“乱石”三句,描绘赤壁的景物,词中必不可少。写得雄奇险峻,气象万千。但这只是为营造当年鏖战的激烈气氛和慑人声势而特意绘制的环境背景,只是艺术夸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一点,范成大《吴船录》已指出:“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上片歇拍两句,由景转到人,“一时多少豪杰”也是非点到不可的。毕竟这场热闹的历史大戏,并非只是“周郎”的独角戏,而是两方三国力量的一次大比拼、大较量,曹操、孙权、黄盖、诸葛亮、刘、关、张等,又岂是等闲之辈,有“多少”二字,全都包括在内了,同时语气上又表达出心中无限的感慨。下片除末了自抒情外, 专咏周瑜。其中“小乔初嫁了”五字,最能代表东坡幽默机智的个性化语言,话虽说得有点言过其实,但此种嬉笑谈吐,能谐趣横生的本领,实在无人能及。接着两句写他在大战进行之中指挥若定的神态,同时也把火烧赤壁事件及其结局,都交代完了。作者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手段,恰好与周瑜在轻松谈笑间大败曹军的情景完全协调一致,所以很有艺术表现力。大概是受到《三国演义》描写和京剧舞台服饰的影响,有人以为“羽扇纶巾”是指诸葛亮,这完全是误会。其实,那不过是写当时儒将闲雅的装束,表现周瑜在这场大战中从容指挥、谈笑风生的潇洒风度,当然与我们戏台上所见头插雉鸡毛的周大都督形象不同。试想,下片在周公瑾刚刚亮过相后,没头没脑地冒出个诸葛亮来,词哪有这样写法的?唐宋人吟咏这个题材,只说“三国周郎赤壁”,未闻说“诸葛周郎赤壁” 的, 这只要看看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就知道了。东坡以三十几岁的周瑜即能成就如此辉煌的英雄业绩,来对照年近半百的自己,历尽磨难,只在黄州做一个芝麻小官,这才生出末了的感慨。自愧和感伤是免不了的,“人生如梦”之叹,也有一点消极成分,但这一切仍不掩其面对壮丽江山、缅怀千古英才所激起的奋发进取情怀和全词雄伟豪迈气派。对于苏轼之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的传统词坛来说,这首“大江东去”词是题材和境界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其影响之深远,也非趋向保守观点的词论的讥贬所能阻抑的。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词名声最大的有两首,一首是上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另一首就是这首《水调歌头》。两首都豪放,《赤壁怀古》更接近于诗甚至文;此首望月怀人题材,看似词中常有,然究其精神,仍大大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写法,对后来影响很大。此词在宋元传唱之盛,使《水浒传》也将它写到故事情节中去了(见小说第三十回)。上片写醉中望月,即题序中“中秋,欢饮达旦,大醉”等语。“几时有”“是何年”,如屈原《天问》,都不好回答。人谓“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异之笔”(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直觉有仙风缥缈与毫端”(继昌《左庵词话》)。“我欲乘风归去”,暗暗自比李白那样的“天上谪仙人”,又能写出醉后飘然欲仙的精神状态。虽说幻想中的天上仙境吸引着他出世,但经过一番考虑后,仍选择了现实世界。“又恐”二字调转了笔锋。“琼楼玉宇”虽则豪华绮丽,但毕竟过于寂寞寒冷,相比之下,有人情温暖的现实生活来得更亲切。月下起舞,亦太白意象,写出“欢饮”中的逸兴醉态,正为表现人间自有可乐之处,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下片暗暗沟通。下片写对月怀人,即题序中所谓“兼怀子由”,又不限于子由。苏轼与苏辙手足情深,自颍州一别,已六年未见,其时苏轼已四十一岁,正知密州(即今山东诸城),弟在济南,虽相隔不远而无缘见面。词写憾恨,却从人间普遍存在的现象落笔,以见离别相思者多多。“转”“低”“照”三字有序,一字不可易。有人想改“低”为“窥”,以为改后“其词益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殊不知月轮先“转”后“低”,正扣题序“达旦”二字。最后说“照”,方见彻夜难寐。“不应”两句,以埋怨的语气设问,看似无理,却分外有情,自身的遗憾,借同情天下离人的话说出。然后把意思完全转过来,以哲理性的旷达语回答了这一问题,就此劝慰其弟和自宽。由此夜之离人拓展到“人有悲欢离合”;由眼前之满月拓展出“月有阴晴圆缺”,两者互证,得出凡事必有两面,乃自然之定理,正不须憾恨的结论。结尾顺理成章地表示祝愿。月之圆缺,非人能为力者;人之离合,亦有不得已者,唯愉悦心情,保重身体,是自己可为的。只要人在,则情谊在,温暖在,足以弥补其他缺失,即如今夜,纵山水相隔,也能“千里共婵娟”,彼此寄情明月,暗通灵犀,天涯比邻,岂非大好!谢庄之句,经如此化用,益见精妙。现实的乐观的认识态度,上下片一气贯通。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