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86

[ 李建平 文选 ]   

何为“丹书铁契”

◇ 李建平

  国产大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国内热映,电影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和各位影帝的精彩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主题曲《丹书铁契》也迅速流行起来。但什么是“丹书铁契”呢?同很多身边的文化现象一样,大家日常使用的时候并没有关注其本质与来源。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没有收录这个词语,《汉语大词典》“丹书铁契”条:“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其实,这个阐释并不全面,它忽略了词义的历史发展。“丹书铁契”(或“丹书铁券”)的应用其实不限于官方,汉魏六朝以来它在民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而且和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丹书铁契”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从出土实物来看,“丹书铁契”多见于汉代及以后的买地券中,例如东汉建宁二年《王未卿买地券》:“即日丹书铁券为约。”又如南朝宋《王佛女买地砖券》:“有丹书钱(当为‘铁’)券,事事分明。”早期买地券与真实的土地买卖契约较为相似,大略说明所交易土地的面积、四至、证人等,但后来迅速虚化,如三国吴神凤元年《孙氏买地券》:“会稽亭侯并领钱唐水军、绥远将军,从土公买冢城一丘,东南极凤凰山巅,西极湖,北极山尽,直钱八百万,即日交毕,日月为证,四时为凭,有私约者当律令。”其四至分别为“凤凰山巅”“湖”“山尽”,价格为钱“八百万”,证人是“日月为证,四时为凭”。
  “丹书”即“朱书”,是指用红色的朱砂写成的字,这与道教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源自道教的信仰力量。道教把红色看成“天之正色”,认为它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保障契约主人权利的合法性和永久性,因此很多契约在书写的时候都会选择“丹书”,如最早的道教文献《太平经》中说:“吾书中善者,使青为下而丹字,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后代的一些道教文献中也记载了“丹书”力量的强大,如在汉代仲长统的《昌言》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从这些传世记载中,我们都能够发现“丹书”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铁契”(“铁券”),是契约成立后的信物。《文心雕龙·书记》:“古有铁券,以坚信誓。”按文献记载,官方所用之券契一般多是铁质的,这可能跟我国古代对铁的神性信仰有关。因为铁质的工具长期以来是最坚硬、最锋利的,在古代人们给铁赋予了超乎自然的神性,在黄河水患泛滥的地区,经常会制作铁牛或者铁人来镇压水患,可以说这是铁在民众中被神化的一个经典例证。但从出土实物看,虽然汉墓中曾有铁板出土,但由于时代久远,锈蚀严重,不见文字。保存至今的汉代铁质买地券、镇墓文都未曾见到,出土实物其实多为铅质的。
  用铅而不用铁,这其实也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铅”又可写为“鈆”,《本草纲目·金石一·铅》:“神仙家拆其字为‘金公’,隐其名为‘水中金’。”“铅禀北方癸水之气,阴极之精。”汉魏六朝的方士和炼丹家认为可以把铅转化为白银或黄金,这种荒谬的想法一直为道家炼丹者所信奉,道教甚至把在人体内运行的气称为“铅”。除铅券外,还有砖券、玉券、木券,甚至还有陶质、瓷质的买地券。
  有趣的是,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买地券也体现出道教和佛教文化融合的一面,如福建漳州出土的唐代《漳浦陈氏买地券》:“东至王公、西至王母、南瞻部洲、北郁越单为界。”其中的“东至王公”“西至王母”是典型的道教语词,而“南瞻部洲”“北郁越单”则是佛教梵文的译文,而且用词比唐代玄奘的译经更早,最后结尾又说:“何人书星与月,何人见竹与木,月归于天,竹木归于土,急急如律令。”则显然又是道教文化的反映。
  总之,“丹书铁契”的意义、用途不是只有一种:在官方,为“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在民间,则多指买地券,为道家信仰和思想文化的反映。可见,无论是源自传统文化的旧词新用,还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新义,我们都应该了解它们本来的语源,避免误读和误用。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年版。
  ▆〔2〕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0 年版。
  ▆〔3〕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7 年版。
  ▆〔4〕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
  ▆〔5〕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 年第1 期。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 年版。

何为“丹书铁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