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是我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的声音。她虽然没有歌唱家的音质,但声音却犹如泉水般清澈,随着情感变化而流动,引领我们感受语文的魅力。
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吴老师都会坚持朗读一些闲适幽默的散文。想来当时我们那个年纪的心态是很难把“形散”的散文看下去的,但是吴老师通过朗读的方式,将一篇篇文章变成了一首首优美的歌曲,将我们那个年纪未能发觉的深意娓娓道来。课前十分钟的朗读能让同学们收回“乱撞”的心,进入语文课堂,更让我们感觉到了语言文字的美妙,真正地爱上她。《茶和交友》《酒令》《西装的不合人性》《吃瓜子》等等,这些文章中的经典片段我仍然记忆犹新,每每看到瓜子的时候,便能想起老师朗读的那一段描写:“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当时,我们会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争相模仿老师朗读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后来有两位同学还攻读了广播专业的研究生。现在想想,我喜欢朗读的习惯大概就是从吴老师那时养成的吧。
除了朗读文章, 吴老师还利用歌唱来帮助我们学习。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古典诗词的情感,尤其是篇幅较长的诗词。而吴老师却有自己的方法,她能唱出很多古人的词曲,有些甚至还是自己编曲,所以她总是先教我们如何去唱这些诗词。记得在唱《满江红》时,吴老师一改往日温婉恬静的形象,她的声音不再是潺潺泉水,而变成滔滔江水,将词人的满腔爱国热情发挥得淋漓尽致。那首词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整个课堂的情绪被老师的歌声所感染,我们似乎进入了词人的精神世界。当我们会唱时也就能领悟词人的情感了,更不会出现“肢解”诗词的情况。直到现在,我还能唱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江红》《声声慢》……这种方法远比死记硬背来得好。
吴老师的家中还有一个大大的书橱,里面放满各种各样的书,是我们当时的“校外图书馆”。每次学习教材中的节选课文时,她总是先把原著拿给我们看。《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蝴蝶夫人》《乱世佳人》《简·爱》……对于偏远小镇里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知识财富啊!现在每次去看望老师,都会遇到来借书还书的师弟师妹,而我们也都会带上一两本书,丰富我们当年的图书馆,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如今的我即将走上讲台, 每每回忆起吴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那份爱,都能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动力,促使我将这种热情和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