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67

[ 李彬 文选 ]   

落实《纲要》精神,首先要完善教师评价标准

◇ 李彬

  已经出台的《纲要》为我们的教育勾画了宏伟的蓝图,如何把这幅蓝图变为现实,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构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与完善。《纲要》第十七章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谓切中肯綮。
  教育,首先是教师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育中自觉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学习和落实《纲要》精神,首先应该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书香校园,先从教师读书入手;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师生共同成长。总体来说,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动力源泉有两个:一是崇高的使命感让教师不断进取;二是外部因素的影响让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这里主要指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评价标准。
  2010年6月27日《法制晚报》报道: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领衔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称,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教师教育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涵盖教师标准、教师教育标准、课程标准、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我觉得钟启泉教授的这番话切中时弊。语文教师不读书是一件很难理解也很令人忧虑的事情。没有源头活水,岂不是故步自封,又如何能“授之以渔”?语文教师自己不动笔写作,不能做示范,如何指导学生写作?这岂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里有各种客观的原因,语文教师自己固然是难辞其咎,而我们的教师评价标准也有责任。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在“唯分数论”评价机制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仍在“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中难以自拔。表面上在轰轰烈烈地高扬课程标准的大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轻形象感知、重书本知识轻生活体验、重一元认知轻多元感悟等乱“折腾”的“非语文”现象却屡见不鲜,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课程与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不再是和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标准,既要有引领教师发展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培训途径,又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今天,我们的教师管理也要能够“因材管理”,既要充分挖掘和展现教师的才能,又要顾及他们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既要考虑内容的“难易”,又要考虑不同的管理策略。评价标准要因材施“助”,因材施“促”,因材施“评”,因材设“梯”,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巨大动力,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整体优化。比如,要求教师读书,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每年读多少量的书?读书笔记做多少?……这里要有一个统一的底线。有些要求又要灵活对待,比如,在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也应允许教学个性的存在:可以提纲挈领,宏观把握;可以精雕细刻,细腻传神;可以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可以寓教于乐,春风化雨……评价也应尊重差异,如果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那么何尝不能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教师”?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弗尔比姆语,转引自张祥明《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教师评价标准应注重学校和教师的未来发展,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激发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师评价标准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适应教师的发展,顺应管理科学化的趋势,引领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具有一定前瞻性;它应能够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在工作中起导航作用。在这样的教师评价标准的引领下,教师不断反省自我,激励自我,专业素养得到不断发展。
  “新基础教育”的倡导者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我们需要的语文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也要经受现代文明的洗礼;既要有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也要有终身学习的实际行动;既要有扎扎实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灵动的教学思想。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才是优秀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学,才会有价值可言,才会有张力、有魅力。因为思想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厚重的人格,可以使课堂熠熠生辉,充满生命力。总而言之,语文教育特有的开启智慧、激发热情和发掘潜能的人文特性和知识传播功能是建立在语文教师深厚的学养这个基础之上的。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奉送真理”和“发现真理”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帮助教师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形成一支有思想、肯钻研、能合作的师资队伍,是我们对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的期待,因为它是建设《纲要》大厦的奠基石。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新的《教师教育标准》,已刻不容缓。

落实《纲要》精神,首先要完善教师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