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71

[ 华芳 文选 ]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

◇ 华芳

  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国文,目的就在学得用文字来表现的方法,他们只着眼于别人所表现着的内容本身,不去留心表现的文字形式,结果当然是徒劳无功的。”显然,这在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被课文的内容所打动时,不可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还应头脑冷静地跳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了解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美。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短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下雨天或在夜里孩子们透过天窗生发出的想象。课文第七小节的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式,句式工整又富有变化。我曾两次教学此节,由于教学的关注点不同,效果明显不同。
  第一次教学实录:
  师: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你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你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生: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师:好,看着填空,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填空)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 。
  (学生尝试背诵。)
  师:你要是也看到这么一条黑影从小玻璃上面掠过,你还会把它想象成什么呢?
  生:流星雨。
  生:UFO。
  师:是呀,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不仅是安慰,而且是想象的无穷乐趣。
  第二次教学实录:
  师:为了表现出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读、想想。
  生: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的。
  师:我们能不能把它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呢?(出示填空)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有的像( )山似的,有的像( )马似的,有的像( )巨人似的。
  生:有的像巍峨的山似的,有的像奔腾的马似的,有的像屹立的巨人似的。
  生:有的像连绵不断的山似的,有的像四蹄生风的马似的,有的像屹立不倒的巨人似的。
  师:那茅盾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来写这部分呢?这样写不是更具体、更生动吗?我们再一起完整地读读第七节,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谈谈你的体会。
  生:前后两部分写法不一样,有变化。
  生:前面写得简略,后面写得详细,读起来节奏就有变化。
  生:虽然是短语组成的排比句,但内容丰富,写出了孩子们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师:说得好!语言组成的画面,快速闪现,表现了孩子们天马行空般丰富的想象力。学课文,我们不仅要读内容,还要去感受语言表达的特点。
  在第一次教学中,我通过圈画、朗读关键语句来帮助学生了解“透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语段,再通过想象说话,进一步体会天窗的神奇,体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含义。教学之后,我发现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课文的内容已经很明白,不必再多花时间去讲解。又由于课文第五小节与第七小节结构相同,我让学生用相同方法再去学习第七小节,学生明显表现出倦怠,自主学习的兴趣不高;背诵课文经典语段显得较为机械,几乎为了背诵而背诵。又由于“天窗”生活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较为陌生,一味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学生只能猜想。
  在第二次教学时,我不再过多地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删去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梳理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表现手法的不同,感悟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我提出了“为了表现出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深入思考,而后畅所欲言。这样,学生阅读文本时关注的不再是“作者写了什么”,而是“为了体现主旨,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很快明白了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孩子们透过天窗想象到的斑斓世界。
  第二步:我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作者在表达上虽然都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句式是有变化的。为何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主旨的揭示有无关系?通常,我们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但是如果这样做,学生会觉得无从着手,训练的目的不明确,因此,我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拓展比喻句,使这段文字描写更为具体。我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填上了形容词,不是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吗?茅盾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来写呢?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活动,进入深度思考,感悟到有详有略的表现手法、文字的节奏上的变化,认识到虽然是短语组成的排比句,但内容丰富,写出了孩子们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明白了一切表达形式都是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主旨。这样,我借助教材这一载体,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感悟文中的表达形式,关注不同的表达形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两个案例的对比,使我深深感到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不是单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语言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教材是语言的海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言语,丰富多彩,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这些语言是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在注重对语言的背诵积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的表现手法,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辨词析句、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才会使学生每一课都有新的增长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