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4期 ID: 139055

[ 金荷华 文选 ]   

育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浸润爱情教育

◇ 金荷华

  ●爱情是一种高尚纯真的感情,不能以遗传方式自然产生,需要通过教育来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
  
  《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重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使学生受到人类美好感情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向来不乏感人至深的爱情题材作品,但是,有的教师唯恐拨动学生早恋的心弦,要么闪烁其词、欲言又止,要么大而化之、流于说教。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特点,把人类情感中最圣洁、崇高的爱情思想元素,浸润在汉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渗透在课内课外的阅读与写作中,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应该立足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背诵的爱情题材作品《蒹葭》《氓》、李商隐《锦瑟》《无题》几乎入选所有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教学这些经典名篇,首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可直击爱情主题而轻视语言文字的品味。钱理群先生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讲经典作品,应有别于社会生活中的经典普及。它应服从于语文教育的目标,注意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例如《蒹葭》《氓》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风”类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体会四言古诗中那种优美的韵律、灵动的语词构成的生动画面以及所表现的淳朴、细腻、丰富的人性人情。又如《锦瑟》《无题》二诗,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高超艺术:意象的奇特、意境的旷远、主题的多元,教学时可以把爱情主题作为欣赏品味的一个视角,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新性解读。
  其次,正视当今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辩证分析爱情婚姻中的道德问题。
  当今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已经打破教育预设目的和内在结构的单一性、确定性,坚持育人为本,就要使每个学生主体能坚守基础的、共同的、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并善于对各种价值观念进行辨别。爱情教育,更加需要在“情感文明”的基础上,明智地适应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爱情婚姻观念。
  《孔雀东南飞》、秦观《鹊桥仙》、柳永《雨霖铃》、王实甫《长亭送别》、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舒婷《致橡树》、林觉民《与妻书》、邓颖超《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等作品入选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红楼梦》《边城》《雷雨》《西厢记》《复活》《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课外阅读的中外名著。对这些爱情题材作品的阅读指导,在注重教学共性价值的同时,应该突出时代性,注重当下性。例如《给女儿的信》中所揭示的爱情观——相互爱慕、彼此忠诚、生死不渝,无论何时都应该是值得追求的爱情最高境界。而当下我国爱情婚姻方面的问题令人忧虑: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家庭不和,离婚率上升;一些人视婚姻如儿戏,闪恋、闪婚、闪离,还美其名曰“好合好散”,有的还标榜“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因此教学爱情题材作品时就特别需要联系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强调正确的爱情观的重要性。
  第三,爱情教育应该以人格养成为依托,并且与时俱进,避免空洞说教。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影响,面对形形色色的爱情观、婚姻观,涉世未深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现在有人将爱情划分为心理上的、生理上的、经济上的,认为这三种爱情各有其存在的土壤。还有一些说法颇为流行,例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不到我爱的人,就找一个爱我的人结婚吧”。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爱情作品的熏陶感染,使学生认识并理解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相情愿的。林觉民《与妻书》和邓颖超《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所表现的革命家的爱情感人至深,对后人具有永恒的教育感染力量。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咀嚼文章中的许多细节描写,去感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境界。舒婷的爱情观可谓振聋发聩,在《神女峰》《致橡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加易于青少年接受。她提倡的平等独立、同甘共苦、比肩而立、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当今世俗的爱情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高尚的纯洁的爱情思想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对学生的情感素养的提升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教育对此责无旁贷,语文教师更加任重道远。
  第四,结合戏剧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解读生活、体悟人生中讨论爱情的选择与保鲜的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其“选修课程举例二:中外戏剧选读”中,明确提出:“选读、观摩若干中外戏剧(包括影视剧)的经典作品……正确理解中外戏剧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近年来,我国爱情婚姻问题剧很多,如电视剧《牵手》《新结婚时代》《中国式离婚》《蜗居》等,这些作品探讨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尽管观众对这些问题的反映可能是见仁见智的,但从总的价值取向来说,主创者还是力图引导人们思考: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人应该怎样经营神圣的爱情、护卫来之不易的婚姻,如何才能避免婚后爱情倦怠,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中国式离婚》中女主人公的悔恨顿悟之语就颇有哲理性:“爱是要有能力的,这能力就是要使我爱的人爱我。”诚然,爱是相互的,不能强求;自己必须可爱,才有可能真正被自己所爱的人爱。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距离青少年很遥远,其实不然,这些来自生活的爱情婚姻问题,在学生身边可谓俯拾即是,对这些问题加以思考、评价,乃至做出选择的意见或建议,本身也就是一种爱情教育,因为这些思想内容将积淀成他们的道德素养,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育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与浸润爱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