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生读。)
师:整齐地、大声地再读一遍 。(生再读。)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桥?
生:南京长江大桥。
师:气势磅礴的桥。
生:斜拉桥。
师:融汇现代科技的桥。
生:石桥。
师:古朴而实用的桥。
师: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打开课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评析:生活是孩子们学习的源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生活着,学习着,感悟着。党老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紧紧地扣住了新课标的主线,把高调的语文,拉回到了最朴实的生活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吊起了他们的胃口,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样的导入把学生们从生活中的桥,带到要学习的桥中,达到意象的反差,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一生没读完,师提示让学生读完。)
师:读书就要完整地读,这才是扎扎实实的读书,这才是扎扎实实的学习,你做得很棒。
师:这些词语都认识吗?(出示课件: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一生读,“当”字读错。)
师:大家注意看最后一个字,我查了一下词典,这个“当”字和“抵挡”的“挡”字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读一声,请你再读一遍。
(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发现了吗?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洪水。
(师板书“洪水”。)
师:“咆哮”,这两个字都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对,猛兽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咆哮!
师:能不能想象着猛兽咆哮的样子再来读这个词。
(一生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看来,咱们推想词语的意思,再想象画面,就能把词语读得有滋有味了。
评析:一个简单的词语,在党老师的眼中,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样的推想,在紧扣课标的要求中,完成了具象与意象的完美结合。党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爱想象的特性,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对这个词语反复“熨烫”,最后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出示下一组词语: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组词语又是描写什么的?
生:描写老汉的。
师: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读?
(一生读。)
(师出示课件:祭奠。)
师:这个词念什么?
(生读。)
师:什么意思?
生:为纪念死去的亲人而举行的仪式。
(师出示课件:“祭奠”二字的甲骨文。)师:大家看这儿,这两个字是“祭奠”一词的甲骨文。古代祭奠的时候要上供品,通常是肉和酒。你看,“祭”这个会意字多像一个人伸开双臂,把三块肉往桌子上放啊,“奠”字是个象形字,它像什么?
生:大酒杯!
师:好眼力!随着岁月的流逝,汉字逐渐演变,看——这是金文、小篆,直到今天的楷书。怎么样?咱们的汉字是不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啊?
生:是。
师:同学们,这两个字都是生字,拿起笔来,在课文的生字表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写这个词。
(生练写,师巡视。)
师:这位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正确,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评析:一篇课文的资源是多方面的,老师到底该抓什么?词语的设计,党老师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仔细研读了学生的基础,进而设计出阶梯式的教学方式。把无序的词语分类教学,从小小说的形象入手,列出描写老汉的词,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然后又抓住重点的“祭奠”一词,这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词。怎么才能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呢?党老师又不惜笔墨,找到了它们的古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也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这正是党老师以生为本理念根深蒂固的表现。
师:在课文中谁祭奠谁?
生:一位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师板书:老支书、小伙子。)
师:一场洪水来临后,老支书、小伙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呢?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生:一场洪水来临,一个小山村的人们都四散逃命,在老支书的指挥下,乡亲们都得救了,但是老支书和他的儿子死了。
师:牺牲了。把最后一句再说一遍。
生:但是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牺牲了。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不一般,你看,他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事情发生的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得清清楚楚。如果能够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再补上就更完整啦。再试着说一遍。
生:黎明时分,一场洪水来临,一个小山村的人们都四散逃命,在老支书的指挥下,乡亲们都得救了,但是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牺牲了。
师:很好!概括能力提高就来源于不断的练习。评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党老师先抓了一个“虚”字,即让学生大体来把握,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他又抓了一个“实”字,即扎扎实实地教给孩子概括总结的方法,让他们有法可依。这样的语文教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语文质朴的气息,其实,语文教学无需多少花架子,实实在在、平平淡淡就是真。师:所有人的命运都和一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那是怎样的桥?
生:窄窄的桥。
师:你觉得还是什么样的桥?
生:血肉筑成的桥。
师:联系上文说说。
生:挽救人生命的桥。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不错,这还是一座救命的桥,但是,如果一百多号疯了似的人一起拥上窄窄的木桥,会怎样?
生:桥会塌掉。
生:人会掉入洪水中。
师:那这座桥就成了——
生:通向死亡的桥。
师:成了夺命桥。事实上,所有的乡亲们都得救了,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生:老支书。
师:对,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到课文的最后,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表现老支书语言、神态、动作的词语,认真读,仔细想:你觉得老支书是怎样的人?
(生默读。)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的哪里?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儿我看出老汉非常镇定。师:真会读书,你抓住了老汉的神态来理解这个人物,好样的!生:请大家看第15小节。这里有个“揪”,我们知道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爱儿子,更爱乡亲们。
师:抓住了一个“揪”字,很好。
生:我从第20小节找到一个动词——“推”,说明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不想让儿子被洪水吞没。师:一个是“揪”,一个是“推”,两个动作之间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他对乡亲的爱与对儿子的爱。师:是啊,当危险来临时,在乡亲们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危险留给谁?
生:党员。
师: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选择把危险留给谁?
生:自己。
师:你觉得老支书是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舍己为人的人!
师:这两位同学找到了动作。有没有画语言的?
(生读。)
(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它们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我知道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从这三句话中,能看出老支书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关心群众。
师:请你读出对群众的关切之情!
(生读。)
生:我觉得应该是非常着急的心情。
师:请你读出着急来!
(生读。)
师:有点急,再急点。
(生再读。)
师:真的急啦!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地少。
师:为什么少?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能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
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板书“语言凝练”。)语言凝练、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请你简短凝练地读这三句话。
(生读。)
师:镇静自若!好!
师:大家一起读!
师:再看这三句话,三句话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可以。
生:不可以。第一句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告诉大家怎么过桥,第三句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师:有理有据,句句在理。我完全赞同。大家想一下,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思维如此清晰,语言的逻辑如此严密,这才是个真正的有大智慧的老共产党员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三句话!
(生读。)
评析: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 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钥匙。对老支书的认识,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稳步上升。“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的教学,更是精彩至极。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才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镇定自若、不容商量的语气……课堂的高潮就此掀起。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党老师紧抓语言文字不放,从一个点入手,抓了一个大面、一个主题、一个方法,可谓一箭三雕。
师: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木桥,可是桥却塌了,洪水淹没了小桥,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音乐起)也把老支书(边说边擦去黑板上的人名)吞没了……
师:看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生(接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两个人——
生(接读):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对于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来临时的语言和动作,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
(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师:木桥消失了,但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黑板,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在我们的心目中一位老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就生动丰满起来啦!这是很好的写作方法。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当你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哪一句话最出乎你的意料?
生:最后一句。
师:是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是我们在阅读小说这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课的结尾又回到了“祭奠”的一幕,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回扣,这一咏三叹的教学方法,把老支书的形象深深地树在了学生的心里。党老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去体悟,去回味。此时此刻,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人格的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至此,“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学生头脑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