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上讲,“远”本义为走路走得长,与“近”相对,引申为距离大,相隔远,并进一步抽象为精神层面的高远。“远”在先秦典籍中频繁出现,如:“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礼记·王制》)“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礼记·中庸》)“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但基本与文学审美无关。值得注意的是,“远”却与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联系起来,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闺怨、羁旅行役、贬谪、边塞等主题产生关联。《战国策·赵策》有言:“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即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典型概括。“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诗经·卫风·竹竿》)“山川悠远,维其劳矣。”(《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诗经·齐风·甫田》)即是这一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心理的反映。
中国古典诗歌向来追求真善美,注重真情实感的抒发,反对无病呻吟之作。情之所动,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而生离死别、思乡念远等情感往往能激发人类最深切的感动。古时由于山川阻隔,舟楫难通,一朝分离,音讯杳然,甚至永无相见之期,生离亦意味着死别。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正因为如此,江淹叹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道出了千百年来离夫旷女怀友思亲的共同心声。钟嵘《诗品·序》云:“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因为距离之远,由此而产生了很多好诗。严羽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沧浪诗话》)确是切中肯綮之言。
古时征戍之人应征去边关打仗, 是生是死,何时能回,一切都是难以预期的。汉乐府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来归”,能回来就是一种幸福。漫漫征途,艰难险阻,他们只能跟亲人挥泪而别。《诗经·魏风·陟岵》一诗,以其痛切感人的离情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乔亿《剑溪说诗又编》)其诗云: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此诗登高望远之旨一意三复:登上山顶,远望父亲;登上山顶,远望母亲;登上山顶,远望兄长。把远望想归之意、长歌当哭之情抒发得痛切感人。有国就有疆域,历朝历代因穷兵黩武或保卫边塞都需要大量部队驻扎在边关守卫,而远离家乡的征人最难割舍的还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均表达远戍之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是高适美妙的梦幻,“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又是岑参无奈的选择。
遭到流贬的官员、罪臣,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贬谪偏远荒凉之地,路途的艰险、仕途的失意使诗人备受身心摧残。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他的从弟柳宗直和柳宗一也随同前往。宗直因病而死,宗一离开柳州,两兄弟一死一别,惊魂零落的柳宗元写下了《别舍弟宗一》这首凄然感人的送别诗: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此诗兄弟骨肉感情真挚浓烈,诗人仕途、生活上的失意与痛苦令人感慨欷,而他的《登柳州峨山》云:“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思念,至于“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入黄溪闻猿》),则更是怨而悲甚,令人泣下。与柳宗元相比,刘禹锡虽比较旷达,然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留下了被贬时幽怨的心曲。
古人除了征戍行役或政治上的贬谪造成离别而思乡望远外,游宦、经商、漫游等因素也会造成和亲人、朋友的离别。先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离愁别绪:“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去者日以疏》)游子所见皆是悲凉之景,感慨人生如寄,思归而不可得,怆痛之情可想而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道出了在外游子的共同心声。又如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在日落黄昏,江岸烟霭迷离之际,思乡的愁情也更加迫切了。崔颢《黄鹤楼》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是在黄昏的时候诱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抒发了典型的传统文人的羁旅之思。闺怨诗中思妇之怨显得尤为感人。《诗经》里《卫风·伯兮》以一个居家妇女的口吻,倾诉了对出征未归的丈夫的思念,写得语直情浓,辞浅意美。“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不在,打扮漂亮给谁看呢?《君子于役》则描写了思妇在暮色苍苍之中,看到牛羊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归家无期,就更寂寞孤独,不禁唱出了这首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其他如“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张协《杂诗十首》其一),“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空守闺”(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之三),“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伊州歌》)等诗歌,都抒发了丈夫在外,思妇独守空闺,只能在无尽等待之中饱尝孤寂思念之苦。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诗,将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的双重情感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双重的情感力度。
明月皎洁而柔和,没有地域空间的局限,不受人事之代谢而亘古长存,不论身处何方均能伴随左右,千百年来,月亮承载者太多的感情,诗人借月以抒发离别之恨、思乡之情、怀人之意。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是闺中念远诗常见的意象。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身陷乱军之中,设想妻子望月思己的牵念与焦虑,其实更见诗人自己见月忆妻之情的深切。儿女未谙世事,不懂念想,则更衬出大人的思念。这首诗显示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心怀天下之余丰富细腻的天伦之情。其他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类诗句不胜枚举,皆借明月以抒发怀人之情。男子而作闺音,上面几首诗歌的作者均为男性模仿女人的口吻和情感而写,表面上在表达思妇情感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借思妇来抒发自己的怀远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