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期 ID: 138963

[ 陈成龙 文选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陈成龙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有较多的接触与积累。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学过好几个诗歌单元,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已经比较熟悉了。
  但由于意象的朦胧和对创作动机缺乏应有的了解,学生对《再别康桥》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鉴赏、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熟悉文本,而且《再别康桥》又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也乐于朗诵,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
  在学生熟悉诗作的基础上,老师启发谈感受,谈对某些诗句、意象的理解,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让初步认识、理解成为终结性认识。教师要继续启发学生,或介绍诗作的创作背景,或将该诗作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有一个认识上的落差,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请学生帮助选择配乐。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再别康桥》。老师问:“同学们,如果我们再读这首诗我想选用一首曲子来做配乐,你们打算选择用什么曲子呢?选择用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行吗?用钢琴曲《小奏鸣曲》行吗?用歌曲《十送红军》行吗?不行。”促使学生选小提琴曲《梦幻曲》。《梦幻曲》的基调是温柔、婉约、内敛的,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能让人夜不成眠,能让人站在冷风中沉思。而其他几首曲子的基调或过于高亢,或悲壮有余,与《再别康桥》不和谐。学生选用配乐的过程,其实就是感知全诗,并检验自己的整体感知是否准确的过程。
  
  (二)朗读:与歌唱艺术结合,将朗读艺术化。教师可引导学生跨越一般的朗读,将朗读与歌唱艺术相结合,对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在歌曲演唱中,总是在歌曲情感高潮处反复演唱,在歌曲结尾处一唱三叹,韵味十足。歌曲演唱的这一特点学生都很熟悉。我们也可借鉴这一特点对诗朗读进行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在柔美舒缓又带有几分凄清的《梦幻曲》中朗读全诗,然后再重读第五节至结尾,最后再重读最未节三次。要求:越来越轻,越来越柔,有种渐去渐远的感觉。通过这样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朗读中有一种新鲜感、奇异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更深入地感受诗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谈感受:从意象中体会情感。老师说:“从同学们对配乐的选择中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温柔、婉约、凄美。那么你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获得的呢?”指导学生谈自己从“云彩”“金柳”“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意象中获得的感受。告诉学生: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一旦写进诗歌之中,就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就成了艺术形象了。这种艺术形象人们称为意象。例如,人们常用梅花表现逆境中不怕挫折的形象,用竹表现做一个正直人的希望,用梧桐表示凄凉悲伤的感情,用鸿雁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用霜隐含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人生道路坎坷,梅花、竹子、梧桐、鸿雁、霜等都是诗中的意象。我们鉴赏诗词就要通过分析这些意象,从这些意象中感受情感,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老师可作示范: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像微风飘来,又悄无声息地飘去。以实例引导学生赏析课文,谈自己的赏析感受。
  学生经过思考,大致会对《再别康桥》做出如下三种理解:第一,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第二,诗人向自己告别;第三,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这些见解与许多大学者大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可见同学们很善于鉴赏。但哪一种更切合原文呢?请同学们看有关的背景材料。
  
  (四)提供背景材料,知人论世,促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材料1: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 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材料2:1920年1 0月徐志摩在伦敦结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曾与林徽因漫步于剑桥。1921年林徽因随父回国。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游历欧亚到8月归国。徐志摩此诗作于当年11月,是在获悉林、梁成婚之后。
  介绍了上面的材料,根据“知文论世”的鉴赏经验,同学们对这首诗就会有更准确的把握了。
  
  (五)两诗比较,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大概是对康桥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徐志摩不止一次以诗歌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怀念之情。在写《再别康桥》的前五年,徐志摩还写过一首《康桥再会吧》。著名学者孙绍振教授评价说:“《康桥再会吧》这首诗就写得比较粗糙、芜杂。”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再别康桥》比《康桥再会吧》写得好,由《康桥再会吧》到《再别康桥》,这不仅是某个人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中国新诗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使学生理解《康桥再会吧》的粗糙主要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体现在情感的基调上。《康桥再会吧》从五六年前告别家园写起,写母亲的泪痕、自己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自己乘船归国的过程、归国后对康桥的怀念等,材料无主次之分,导致激情被杂芜的材料淹没。在情感上,《康桥再会吧》仍困于离愁别绪的模式。而《再别康桥》写得集中,能通过所选的典型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聚在一个焦点上。情感上已挣脱了离愁别绪的窠曰而写得比较洒脱。胡适曾说: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抒情,就是这种追寻的缩影。在韵律上,他非常崇拜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尤重音乐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舒缓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康桥再会吧》不可企及的。教师还告诉学生:文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心,发于笔端才是真文。康桥生活作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站,诗人没齿难忘。怎样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感情呢?诗人反复思考着,对先前写的《康桥再会吧》诗人并不满意,直至第二次与康桥再见时,诗人的感情不可抑制喷涌而出,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告诉我们,真情是诗歌的生命。
  
  (六)赋康桥以生命,让康桥与诗人互相道别。教师进一步诱导:既然作者与康桥是这样的眷恋,康桥与作者又是那样的深情,假如我们赋予康桥以生命,康桥一定会对作者倾诉衷肠。教师替康桥写下《再别志摩》,供学生参考,然后指导学生采用对读的方式进行配乐朗读。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