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忍卒读”的不是拙劣之作
张咏先生在《与文质彬先生商榷》一文(见《书屋》2010年7月号)中谈及对成语“不忍卒读”的理解。他说:“就一般情况而言,所谓‘不忍卒读’是指文章质量拙劣,文词粗糙,令读者难以读完之意。如果是要表达‘让人哀伤得不忍心把它读完’之意,应用‘不忍终卷’,而非‘不忍卒读’。”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让我们先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不忍卒读”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是褒义成语。清·顾贞观《纳兰词·词评》:“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晚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七:“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王芸生《看重庆,念中原》:“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这惨绝人寰的描写,令人不忍卒读。”“不忍卒读”也作“不堪卒读”,如闻一多《记忆》:“啊!不堪卒读的文词哦!是记忆底亲手笔,悲哀的旧文章!”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末以问答语(按,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作结,吐露心中万斛仇恨,令人不堪卒读。”
理解这条成语的关键在“不忍”二字。只有内容悲惨、文字凄婉,能够震撼读者的佳作,才会令人不忍心继续读下去。所以自清代以来人们都用“不忍卒读”来形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前举书证顾贞观用来赞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王芸生用来介绍《大公报》关于1942年河南大旱的长篇通讯。至于那些“质量拙劣,文词粗糙”、错误百出、令人生厌的文字,人们当然没有兴趣和耐心读下去,但这绝不是因为于心不忍,所以不能说“不忍卒读”。张咏先生的说法是缺乏理据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这条成语产生误解以致造成误用的情况确实存在,这也可能是导致张先生得出错误结论的一个原因,有必要在这里多说几句。请看例句:
(1)这些年来我经常审稿,发现有些论文虽有导师署名,但读来文理不通、艰涩难懂,尤其是英文文稿,破绽百出、不忍卒读。(科学网2010年8月13日)
(2)展室里面张贴的《毛泽东亲笔手书福字简介》更是谬误连连,不忍卒读。(《齐鲁晚报》2010年7月13日)
(3)媒体上“作家”、主持人们信口开河,语病、错字不忍卒读(听)。(中国新闻网2010年2月21日)
(4)一部小说,无论好坏,一旦落入索隐派或考据派的读者手里,结果都是变得支离破碎,不忍卒读。(《北京日报》2009年4月21日)
以上诸例都用褒义成语“不忍卒读”形容质量低劣、文理不通、错误百出之作,显系误用。如果换一个说法,例如“令人无法卒读”“令人难以卒读”,避开“不忍”二字,就文从字顺了。
二、“不赞一词”的“赞”不是“赞美”
“不赞一词”原作“不能赞一词”,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意思是孔子修《春秋》,该写则写,该删则删,行文精当,连子夏这些人都不能再添加一句话。所以,“不赞一词”是形容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如鲁迅《致台静农》:“昨始得《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测》—本……甚服此书之浩瀚,而竟不能赞一词。”现多指一言不发。如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八十三回:“倒是侯制军屡次劝他,他却是说到续娶的话,并不赞一词,只有垂泪。”又如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这条成语使用频率不高,但误用却时有所见。我们先分析几个例句:
(1)国内许多知名的新闻网,对南非的开幕式不赞一词。我想,如果不是出于礼节,有的媒体可能会用“大跌眼镜”一词来形容吧!(新浪网2010年6月12日)
(2)近日读余英时的《现代儒学论》,很奇怪他为什么对梁漱溟不赞一词,只认为梁崇佛,非现代儒者……行文中很轻视梁某人。(博客中国2010年2月7日)
(3)对于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倡的手纺手织,泰戈尔不仅不赞一词,而且苛评有加……认为纺车在经济上没有意义,在促使人们思考上,也无帮助。(《南方都市报》2008年2月14日)
(4)梁漱溟高度赞扬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对陈独秀的为人处世则不赞一词,称他“细行不检,予人口实”,“其为人圭角毕露”。(北京大学校友论坛2006年5月4日)
对于南非世界杯开幕式,国内各大媒体均有报导,只是没有高度评价而已,绝非一言不发。既然余时英在“行文中很轻视”梁漱溟,泰戈尔对甘地的主张“苛评有加”,梁漱溟对陈独秀的为人处世多所指责,可见他们对所评论的对象都不是一言不发。细玩文意,以上诸例所要表达的其实都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这个意思同“不赞一词”迥然不同,显系误用。
所以造成误用,是因为没有弄懂“赞”字的意义。“赞”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称赞,把“赞”理解为称赞,“不赞一词”自然就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了。殊不知在古代汉语中,“赞”还有一个义项是“参与、加入”。《字汇·贝部》:“赞,参也。”如“赞决”就是参与决策,“赞议”就是参与议政。《史记》“不能赞一词”与成语“不赞一词”中的“赞”都是这个意思。
绝大多数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其中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词义,是我们理解这些成语的难点,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把“不刊之论”的“刊”(删改)误解为刊登,把“不足为训”的“训l”(典范、准则)误解为教训,把“危言危行”的“危”(正直)误解为危险,把“望洋兴叹”的“望洋”(仰视貌)误解为望着海洋……对于诸如此类的成语,切不可以今释古,望文生义,否则必然造成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