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期 ID: 138982

  

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 刘衍玲 吴明霞

  自主学习是因以往教育中不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而引起人们注意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2)学生观不同:
  (3)学习内容不同:
  (4)学习动力不同:
  (5)师生关系不同:
  (6)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虽然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在以上几个方面存在区别,但并不能说接受学习是一种落后的学习方式,也不能认为自主学习就可以替代接受学习。二者在教学中的关系应是:自主学习要以接受学习为前提,接受学习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二者相互补充,彼此协调,共同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与进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接受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是一种更具普遍性的学习形式,而自主学习的存在则具有特殊性。就目前而言,接受学习是一种公认的最经济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比较短的时间迅速获得大量系统化的人类知识经验,并在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技能,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只要智力发育正常,具备接受学习最起码的生理要求,接受学习就有可能实现。而自主学习则不然,它要求学习者不但应该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基础,还应该具有比较充分的自我意识,能够自主地确定、生成和监控学习的整个进程,学习的自主权在自己手里。因此,在大多数时候,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流形式。
  (2)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之前以及初始阶段,接受学习是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条件表明,学习者只有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倾向性和学习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施自主学习。但是,这些条件是在个体自然成熟与后天社会环境、生活实践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如学习者在小学中、高年级才能够形成一定的目标意识,但是其动机仍然以外部的奖惩为出发点,兴趣也十分不稳定,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形成。可见,在小学时期,自主学习虽然有了存在的可能,但仍然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但是这个时候的学习者稳定性不够,体验到的内心冲突频繁、激烈,自制力比较差,自我意识易于两极发展。因此,自主学习应该与接受学习交叉进行。只有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能力全面,教师才可能由接受学习中的关键角色转变成为自主学习的辅助角色,放手让学生在某些知识领域开展自主学习。可见,那种超越学生发展水平,盲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接受学习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应该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自主学习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也使它不可能取代接受学习。第一,自主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者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形成有机的整体,某些知识可能是不完整的,也可能只注意焦点问题而没有抓住核心和关键;第二,自主学习由于是自我探索,在时间和精力上显得并不经济;第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个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是自己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它的前提是必须有最基本的知识体系存在,而自主学习本身并不能提供这样的知识结构;第四,为了保证全体学习者具备最起码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些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的安排是不考虑学习者自身兴趣的。以上四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解决。

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