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而是精读,要读出作品的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
《纲要》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坚守什么、改进什么、创新什么,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语文学习习惯将决定学生语文思维方式,进而决定其性格甚至人生态度,尤其有必要及时探讨一下。
一、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虽然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但是电脑输入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书写,在电子技术发达的今天,更需要在书写规范、清晰、俊逸的汉字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美妙。
二、培养查工具书的习惯
《纲要》强调“坚持能力为重”,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训练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要么跳过去不理睬,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这些都不利于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查工具书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初始阶段,这种习惯需要教师的带领与引导甚至强制,如在课堂上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老师不解释,而是让学生当场查词典,并指导学生认识音形义三者的关系,及时记录整理,天长日久,学生查工具书的习惯便会养成。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撰写调查报告的习惯
《纲要》要求:“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现在的中学生是在社会中有着重要交往角色的人。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是学生整合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写作应用性文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分工合作。教师可以指导组织和评比。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思想得以丰富,听说读写能力自然提高。
四、培养精读名著的习惯
现在的高中生喜欢读一些快餐式的文章,《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思维与智慧》等一些刊物大行其道,在“学语文要多读”观念之下,有些学校大力支持,甚至组织挑选印刷一些材料让学生阅读。在高中学习紧张的情况下,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我这里提倡的是读中外名著。
我们提倡的名著阅读不是泛泛而读,而是精读,要读出作品的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批注、摘抄,写感悟,进行专题研究,并阅读有关的名著评价书籍,通过这种研究性阅读,对名著的深刻思想、人物情节、艺术手法、风物人情会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样就会养成整合信息的习惯,寻找、选择、整理、重组、储存、利用文中各种有用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素养,这一习惯,在崇尚创新与个性的时代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