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一种倾向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作简单化的处理。虽然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有的省市中考纲要上却说“注重积累,读读背背,不作过多探究”,因此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古典诗词教学的精心设计。通常的情形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诵几遍,翻译—下诗词大意,说说主题,然后检查背默。一节课教学两三首诗。这样教师省时省力,容易施教。学生呢,却只知大概意思,未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在意蕴和情感,未能进一步品味词句的精妙之处。
另一种倾向是教师死搬教学用书和鉴赏辞典上专家们系统的分析和鉴赏,没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能用深入浅出、平易自然的语言再现诗境,也不能用最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感受诗词意境。
在以上两种不良倾向中,可能第二种倾向更为普遍些。有一些老师好像也用力备课了,也认真写教案了,其实他们只是把教学用书或鉴赏辞典上的分析抄在教案上,没有自己的阅读感受。
如何改变这两种不良倾向?我认为要研究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这些策略的制定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倾向、情感取向等因素。
一、教学设计要有整合意识,要对教学篇目进行巧妙整合。
很多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的时候,缺少整合意识,通常按课本编排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样往往给学生一种按部就班的、沉闷的、了无生气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按照初中语文教学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一般一节课要完成两三首古典诗词的教学,如何选择这两三首诗词篇目,需要教师精心整合。可以将同一个诗人的诗整合在一起,也可以将同一题材或主题的诗整合在一节课,还可以按同一种诗体形式进行整合。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时,就将曹操的《观沧海》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中曹操的《龟虽寿》整合在一起,拟定一个教学主题是“浪花淘不尽英雄——从《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诗认识一位古代英雄”。又将《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两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整合在一起,拟定一个教学主题是“天涯游子思乡泪——两首思乡诗曲《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赏读”。这样的整合让学生耳目一新,往往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古典诗词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尽可能地把古典诗词课上得趣味盎然。
古典诗词的语言、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今天初中生的生活、学习、语言习惯都有些距离。教师要注意在导入和解读诗词时加进趣味性的设计,尽可能地把古典诗词课上得趣味盎然。
例如在导入《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教学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对老夫妻,大半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于是,他们找到一位禅师,请他指点迷津。这位禅师听了他们吵架的原因后,顺手在一张白纸上点了一个小黑点,然后问他们分别看到了什么。这对老夫妻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然而禅师却说他看到的是一张大大的白纸和一个小小的黑点。这对老夫妻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不再争吵。
由这个故事导入对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教学,就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明白,原来禅可以明晰生命的意义,可以有效地解除红尘中的烦恼,可以使人多活出几分幸福……
三、指导学生在赏析诗词的基础上自己用一句话归纳全诗的主题,让学生有一个易于把握的抓手。
《教学用书》和《教材全解》上多是赏析的材料,少有精当的概括。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赏读理解,然后教师归纳明确,学生再自己整理出来。这一归纳要准确、简洁、易于理解和掌握。而要准确地用一句话归纳诗词的主题,就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诗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全面深入地理解诗词内涵,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因此,对此项内容的补充不应平铺直叙,也不能作者和背景先行,要尽可能有悬念的设置,最好在学生疏通诗词大意后,恰当及时地补充相关背景材料,让学生产生顿悟后的快感。
例如《观沧海》这首诗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只是描写了大海雄浑壮阔、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怎么让学生理解它表现的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呢?这就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第二,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学会找诗眼词眼。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意境隽永,因此,赏读古典诗词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诗中的动词“争”“啄”“迷”“没”,这几个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初春的早莺到处抢着向阳的树垒窝的那种欢呼雀跃的情景,各种花儿争相开放,小草绿茸茸地铺满了大地,刚好可以没住马蹄……多么充满生机的初春景物啊。如果让学生找这首诗的诗眼,学生—下就可以找出“春行”,因为全诗都是围绕“春行”在描写和抒情。
四、指导学生写作个性化赏读文章。
在学习了十来首诗词以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感悟最深的一首诗作个性化赏读的写作。这一写作既是检验学生对古诗词情境的领悟和感受,又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写作训练。
这种写作方式不拘一格,但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保证赏读和写作的个性化,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力求写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要指导学生写好这类个性化赏读文章,首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诗词,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诗境。如一名学生写作《谁的泪在飞——我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将自己化为抒情的女主人公,去感同身受地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富有个性化,赏读有特色。为保证这种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教师可先作赏读写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