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李海林”,是在十年前。那时我在扬州大学上研究生课程班,班上配发了一套自学用书,其中一本即为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封底内衬印着“知识青年”李海林的黑白相片,他站在书籍林立的书橱前,眼镜片后的目光专注,一副沉思状。等拿到手头上的这本《李海林讲语文》,打开封面内页,作者简介告诉我,李海林已是知名学者,只是目光依旧那么专注。
从一所农村中学的普通语文教师到任教高校,又回到中学任校长,从湖南岳阳到浙江金华,到上海浦东,这样的人生轨迹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李海林在书中谈“我的语文人生”,为我的许多疑团揭示了答案。说句老实话,为李海林在语文教育界赢得地位的那本《言语教学论》,至今仅读了序言和后记等不多的篇目,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参考书目》列出的清单:书籍类65种,论文类76篇。开始这项艰苦卓绝的浩大的写作工程时,李海林31岁。五年以后这本书正式出版。封底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五年来,对语文的种种思考缠绕着我,折磨着我,使我殚精竭虑、欲罢不能。当我沿波讨源,逐层推进达于理论的核心,我发现我站在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前。”
行者无疆,思者有悟。
“你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也便成为快乐的源泉。我思考,我存在。我思考着,也便快乐着。”
李海林一路行走,一路沉思,一路言说。近十年来,只要看到杂志上署有“李海林”的论文,我都会仔细研读。关于语文教育的学理精辟的文章少之又少,李海林以其“批判性、严谨性、逻辑性”,从上个世纪末的学科性质的争辩到新世纪课程改革语文教学面临的种种难题,皆有独到、清醒、正确的言论。这本书中的“我的语文理念”,精选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论文,也浓缩了他的语文教育主张。从《椭圆形——语文教育研究形态描述》开始的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研究,到“语感教学论”“言语教学论”“语文新课程评论”,我们看到的是李海林的“我主张”,不人云亦云,不因袭陈言。
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在意李海林睿智的思考和深刻的言说,更在意他对语文的一往情深。“是的,二十余年来,我从未中断过对语文的真义的探寻,我与你朝夕相伴,我与你耳鬓厮磨。”语文成了他心中的“伊人’,他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述追求语文的若即若离的状态:执著而多情,敏感且幸福。
我也试着为李海林的成长路径寻找节点,尝试着反观自己的专业成长步伐。
20岁。李海林师大毕业,在乡村中学度过他的激情岁月,不颓唐,不退缩,有理想,有作为。20岁我中师已毕业在乡村小学任教,在取得了本科进修学历后便碌碌无为。
30而立之年。李海林在高校任教,开启了他的“理性时代”,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我30岁那一年,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教学论文。后来结识了“李海林”,发现原来语文教师也可以这样写论文!
40不惑之年。李海林在“我的教学语录”中这样写道:“必须过了四十,人才能在‘惑’中醒悟过来,‘悟’到人生的境界其实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幸福来自自己心灵的深处,而不是来自心灵以外的任何地方。”我在40岁这一年,得到《李海林讲语文》这本书,“语文人生一语文理念一语文实践一语文语录”四个章节,使一个个细节变得鲜活起来,一系列思想的火花再次碰撞绽放,我才发现原来语文人生也可如此描摹!
写作是一件耗人精气和心力的事情,但李海林偏偏选择了这样的事业,在“转折期的迷十罔与徘徊”一节中,他记叙了写作《语文教育哲学》的经历,花费了大量的气力之后却没能完成写作,冒着与出版社违约的风险全部封存。原因是这本书既没有超出《言语教学论》,也没能赶上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在出版业如此发达,名人凡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精良包装光鲜推出的时候,李海林选择了退却,是需要勇气与良心的。
去年在某杂志上读到一组他人与李海林合作的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我发现其中的观点前后有不一致的地方,且没有多少新意,于是写了一封信寄往他现在任教的学校。一日在邮箱中收到他的回信:“感谢你的批评。当时在网上聊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发表,所以也没有认真考虑过。今后凡发表的东西,当要慎重。”治学严谨如此,令人钦佩!
近两三年在绍兴、江阴、扬州听了李海林的报告,他的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还比较费劲,但认真听下去,你会觉得有个性:精练、干脆,不乏幽默,会场上总会不时想起会心的笑声。讲语文、讲管理、讲教师专业发展,每一个领域都会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我曾去过岳阳。岳阳是李海林的家乡。我私下猜度,岳阳楼与洞庭湖给了他语文人生的高度与广度,范仲淹“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先忧后乐”提升了他的人生境界。于是读这本书,一个个文字符号的背后便也充溢了水汽云烟、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