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期 ID: 138986

[ 魏智渊 文选 ]   

凭什么是鲁智深?

◇ 魏智渊

  闲翻《水浒》,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五台山上勤勉修行的好僧人甚多,为什么大彻大悟的反而是酗酒打架破坏公物的坏和尚鲁智深?
  智真长老是这样解释的:“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其实就是有慧根,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基因排列得比较合理。不过这毕竟比较玄妙,直接地说,鲁智深的慧根,无非是“任真”而已。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醉打山门,怒坏金身,至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是侠义本色。说得再摩登一些,他的行为,均出于自由意志,加之元气充沛,力大无穷,便显得无法无天,极具英雄气质。
  要说鲁智深藐视清规戒律,也找不到合理的证据。与其说他藐视,不如说他不理解,不理解便无法内化,无法内化便会与自由意志发生冲突,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众僧以为鲁智深不讲理,但想想看,鲁智深在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方面,什么时候不讲理了?在梁山泊“涉黑”团伙中,他肯定算得上少数最讲理的人。只不过他要讲的是天理,而不是那些啰里啰唆的和尚守则。
  当然,像郑屠那样的当然不能称为“任真”“任性”,因为他们的任性妄为是被弱肉强食的文化刻写过的,是遵守丛林法则的结果,不是根植于佛教所说的“性”,而是被贪欲所控制,并非出自真正的“自由意志”。
  鲁智深现象,其实可以部分地用来理解一些所谓的坏孩子。在应试教育型塑灵魂的过程中,总有些孩子会自动地跳将出来大闹天宫,这种对既定规则的挑衅,在一定意义上源于这种任真的自由意志。这部分坏孩子,往往是生命力比较蓬勃、创造力比较强的人。因此除非学校教育过于强势,否则这些坏孩子一般而言有两种结局:要么成为鲁智深,在某一领域成为杰出的开创性人才;要么成为郑屠,坑蒙拐骗,为害一方,不大可能“泯然众人”。可惜我们往往缺乏像智真长老这样的教师,能够看到这类孩子的“慧根”,即他们身上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性,反而把更多的鲁智深逼成了郑屠。
  不但如此,许多校园里,多多少少地都有一些鲁智深式的刺儿头教师,不识时务,喜欢跟领导抬杠。今天不交总结,明天讥讽领导,能偷懒便偷懒。这些教师,往往有些能量,有时候会成为学校亚文化的核心。
  好学生、好教师,当然人人喜欢,但多数好学生好教师正如同五台山上的众僧一样,他们的修行,只是自觉地将自己皈依于外在规范,通过遵守规范而获得奖励。这是一种未经反省的规矩,是对现行规范的未经省察的迎合,是一种回避内心问题的功利主义的应对方式。相形之下,鲁智深反而离本心最近,他只遵守自己确信的东西,不轻信,而最虔诚的信徒,往往不是始终坚信不疑的信徒,而是经过反复怀疑后坚定信念的信徒。那些遵从自己内心的学生或者教师,难道不是与鲁智深一样,内心其实充满了冲突?这其实就是慧根。
  与鲁智深相对应的,是林冲。他们两个,一个是典型的坏孩子,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一个是典型的“三好学生”:好员工、好丈夫、好朋友,忠信义无不具备。他们都是有力量的人,但鲁智深任性,林冲隐忍,结果鲁智深气运天地,终成正果,而林冲却郁结于心,终于吐血而亡。
  林冲的遭遇,同时也折射了许多好学生、好教师的局限。对制度的过于依赖,对安全感的过于追求,最终以丧失更大范围的自由以及创造力为代价,或者说是以丰富性的丧失为代价。
  当年弘忍大师选接班人,众望所归的头号种子选手神秀一宿未睡,写成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结果厨房里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火头僧听到了,也央人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轻轻松松地抢走了神秀的饭碗,这就是慧根。何谓尘埃?一切遮蔽和迷失本性的东西,都是尘埃。众僧人竭力修行,为的是清扫尘埃,结果尘埃越扫越多,因为他们的目标乃是外在于他们,他们以为佛在身外,是向外追求的结果。而鲁智深则无需清扫,只是任性,因为他本无尘埃,直以真面目视人,了无挂碍。
  制度当然是要维护的。鲁智深的所作所为,最终连智真长老也没法忍受,只好送往他处。但是一个好的教师、一个好的校长,会始终对坏学生、对刺儿头教师寄予足够的宽容、信任与期待,因为他们身上或许潜伏着比常人更高的生命能量,而且比那些功利主义者可能更纯粹。
  
  推荐理由: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则能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教育虽然不是宗教,不鼓励绝对的“信”,但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信”却必不可少。在施教或受教的过程中,是遵从内心还是遵从领导和规范,每个人的内心都会起冲突。信自己,也信他人,以真面目示人,以坦荡心对人,也是教育的真意吧。

凭什么是鲁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