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标,《课程标准》分两个层次对高中阶段的语文目标进行了描述。第一个层次是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二个层次,比较具体地分类描述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用了5组共10个行为动词对总目标做了描述,期望高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建议各位同行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这一总目标。我以为,这组看似简单的课程目标描述,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学段特征,呈现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结构框架、核心内容以及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包含了《课程标准》研制者对课程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反思。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公布之日起,“语文素养”就成为语文教育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专业术语。但时至今日,许多同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有诸多不同的界定。我以为,对“语文素养”不能仅仅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做某种结果性的描述。我更赞同《课程标准》的概念阐释思路,即抓住语文素养形成过程这一维度,用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言语活动来揭示语文素养的基本结构。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与我对“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相关的。
一般而言,“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不断的修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个性品质,包括内在的心理品质和外显的行为品质。从经验论(而非先验论)的观点看,“素养”是人的经验。素养的高低,与人的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组织化(或称“结构化”)程度密切相关。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经验越丰富,且这些经验的内在联系性越好(即组织化或结构化程度高),这个人在这方面的素养也就越高。通俗地说,某人在某领域的素养好,就会表现为他对这个领域内的事了解多,理解深刻,而且处理相关事件灵活多变、适时适度。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活动的经验。对人的言语经验,我们同样也可以从人的言语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去加以判断。语文素养高的人总是在较为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不断地组织、优化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人不断地修习语言的过程,是与人的言语实践过程相一致的过程,是人的言语经验的终身发展过程。正因为语文素养具有上述特征,我们在讨论语文素养时,应该把分析问题的视点集中于言语活动的过程性因素,抓住语文素养形成过程这一维度,用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言语活动来揭示语文素养的基本结构。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影响高中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言语活动有哪些呢?《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作了比较完整的阐释。前面我们提到,《课程标准》用了5组共10个行为动词对总目标做了描述,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学段特征,呈现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结构框架、核心内容和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影响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第一组关键性因素是“积累·整合”。
所谓积累,是人获得的言语信息、言语经验不断地存储于既有的言语经验结构的过程。言语经验积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言语材料,包括我们通常说的字、词、句、篇。这是构建言语经验大厦的砖瓦泥灰。不认识常用的汉字,不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不能记诵一定数量的固定格式的语言材料,当然会影响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但语文积累的过程并不仅是语言材料的获得与存储过程,人在进行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在获得并存储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同时,还获得了言语活动的经验和蕴涵在言语材料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举例来说,比如我们指导学生背诵《桃花源记》,学生存储在记忆中的不仅是那393个汉字,也不仅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一类固定语言格式,其中还包含了学生在背诵过程对文本的情感、观念的体验和认识,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类的主体经验,也包含了对文章表达方式、语言色彩、语言节奏等的直接体验和认识,即读和写的一项方法性的操作经验。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解释学生言语经验的活动过程,我们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并存储了陈述性知识这类认知经验,也获得和存储了与读写相关的程序性知识这类心智动作经验,还同时获得和存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类主体经验。《课程标准》开篇就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明确揭示了人的言语学习活动的最本质特征:言语经验的获得过程,不仅是交际工具的掌握过程,也是文化的获得过程。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谓“积累”的目标,我们就不会把积累性活动看得像过去那样简单。
如果按心理学的说法,“积累”应该属于记忆性活动,但是,有效的记忆活动却不仅是机械的存储过程。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把“积累·整合”作为一组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学习目标来表述,就是为了避免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时的简单化倾向。如果把“积累”当成一个机械记忆过程,学生即使存储再多的言语经验,那些存储的经验也是“死经验”,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所以,《课程标准》把“积累·整合”作为一组目标,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的同时,要指导学生不断地梳理已有的经验,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新获得的经验与既有的经验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前面也谈过,语文素养高的人总是在较为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不断地组织、优化着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越丰富,且这些经验的内在联系性越好(即组织化或结构化程度高),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也就越高。如果形象一点说,好的积累过程,不是不停地往一间空屋子里塞东西,而是不停地编织一张经验的大网,所有的经验都结在这张经验之网的网纲上,当我们要拉起这张经验的大网时,纲举目张。我们并不需要提起整张网,只要抓住一个绳结,相连的一片网眼也能被提起。我们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累与整合,就是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不断地丰富并改组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使学生存储的言语经验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学生的既有经验能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经验,并在新的情境中有效地迁移和运用。通俗地说,就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高中阶段,决定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关键性言语活动经验还有《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出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组目标。我之所以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一系列具有相继关系,又各自独立、各有侧重的重要的言语活动。在
《课程标准》中,“感受·鉴赏”侧重从感性层面提出学习的要求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思考·领悟”侧重于理性学习、探究学习的要求,“应用·拓展”部分是从提高和发展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
之所以说这三组目标本身可以视为一系列具有相继关系的重要的言语活动,是因为感受与鉴赏是言语理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而思考与领悟是言语理解的关键,也是感受与鉴赏活动的必然结果;应用与拓展则是言语理解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言语经验的迁移过程,也是言语学习从理解到表达的必然过程。
把握了《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这三组目标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相关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突出重点。我以为,在落实“感受·鉴赏”的目标时,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不断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感受力。在落实“思考·领悟”部分目标要求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领悟,还要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养成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探究的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落实“应用·拓展”的目标要求时,要重点抓住“正确、熟练、有效”这个关键词。“正确”强调的是要符合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熟练”强调的是能够比较自如地驾驭语言文字,满足一般表达的需要:“有效”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通过应用拓展环节实现了上述目标要求,高中学生应该说就具有了一定的语文素养。
发现与创新是语文素养的较高层面的要求,它更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探究意识、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和探异求新的倾向性。把“发现·创新”列入语文课程目标,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三个层次五个方面,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都要以已经积累并组织成系统的既有经验为基础,同时,“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所得所感又会通过“积累·整合”进入既有经验系统,生成学生自己的新的经验结构。在积累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领悟。在思考和领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独自的感受,完成个人的鉴赏。而感受和鉴赏又是应用和拓展的前提,没有切身的感受和自己的认识,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应用能力,更不可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新拓展;倘若不具备语文应用的能力,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拓展,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没有积累和整合,其他四个方面的能力就无从培养;而其他四个方面的能力又是以积累和整合为目标,每一项能力的提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的语文积累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之中,由此而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五个方面的关系。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作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贯穿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全部过程,渗透在每一个模块的教学之中。只有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充分的重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