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成立于2005年,22名语文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人,兼职教研员2人,22%的老师获得过省级优质课证书,50%以上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各类教学大赛。这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如果把她比成一座茂密森林,那么每个语文老师都是一株参天耸立的大树。优秀的个体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多年来,我们语文组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尤其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把激发写作兴趣作为突破口
实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周边菜农的子女。他们勤奋、质朴,但由于缺少读书的家庭氛围,语文成绩普遍偏低,作文成绩更是
编者按:怎样发挥集体的力量,有效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目前困扰许多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另一方面,课改十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在语文教学方面卓有成绩的学校,他们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需要总结、升华。从今年起,本刊开设“语文特色校”专栏,介绍语文教学有特色的学校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学中的好的做法,希望能给读者朋友提供借鉴。本期我们介绍的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学校是语文版教材实验学校,它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让人难以启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方面倡导大量阅读,另一方面号召全体语文教师用我们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用我们的文笔把孩子吸引到语文的殿堂中来。
于是每个语文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语文课本中的作文题目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篇周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定期讲评。刚开始做这些时,我们原以为放宽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不会有什么困难。但是,当我们收上一本本周记批阅时,读到的却是一本本的失望。以至于很多时候,当我们要讲评周记时,竟然找不到一篇可以借鉴的范文。起初,我们以为是学生的写作态度出了问题,就一次次地去鼓励,去督促,可是再收上来的作文,依然故我,只是字数多了一点,内容仍然惨不忍睹。这时我们意识到是学生不爱语文,不爱作文。那么,什么原因让孩子们疏远了语文呢?然而,据调查我们发现,每学期发下新教材后,绝大多数学生首先翻阅的就是语文课本。可见学生不是不喜欢语文,而是大量的复习资料、频繁的考试使他们没有时间顾及语文,久而久之语文也远离了学生。要把学生吸引到绚丽优美的语文世界,只能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而最能让学生真切感受语文魅力的,首推老师身上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表达。于是特级教师吴士平号召大家:要学生写好作文,老师要率先垂范成为文人,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动笔写下水文,以此来感召学生。
实验学校原本就有一些热爱写作而且文采斐然的教师,在吴老师的号召下,老师们立刻把这种自发的写作热情化成了自觉的写作行动。人人挥笔,共写佳文。很快就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师生间传阅。它们大都贴近学生生活,有些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和身边的事,文中流淌的就是学生心中的情。这些文章通过各种渠道被学生阅读和欣赏,有的在课堂上被用为比较阅读的材料,有的甚至被选为考试时的阅读材料,有的出现在校文学期刊上,有的在老师和学生的博客、QQ空间里被复制、转载。亲其师而信其遭,慕其风而仿其文。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的仿写欲望、作文兴趣大大增强。
二、把引导选材作为指导的重点
当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被激发起来之后,我们再把老师们的下水文按照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习写作的每个阶段,都有老师的下水文作为引导。
比如,刚开始学写记事文章时,学生常常苦于找不好题材,陷入复制粘贴或编造故事的怪圈中,字里行间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望其头便可知其尾。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开始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同类文章。例如有一篇下水文《一路灯光》,作者通过身边亲人的故事,反映了农民工的朴实、憨厚和可爱。学生们阅读之后都说,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当我们用真挚的感情和平实的语言记录下来后,它竟是那么令人感动。写这篇文章的老师还根据自己的写作过程,设身处地地讲解了发现和选用素材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中渐渐领悟了写记事类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写状物类文章,我们原来大都依靠课本中的文章进行写作指导。课文虽然都是名家名篇,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情境的阻隔,学生并不能有效模仿作品的优美精妙之处,学生感受不到美,发现不了美,就会生搬硬套地空喊口号,或者是互相抄袭。于是,语文组的一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水文《一树杏花》,把自己老家院子里的杏花描写了出来,读给学生们听,当学生听说这是老师写出来的文章时,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满怀期待地听着。读过之后,这位老师又从如何发现品味自然美、如何构思、如何逐字逐句地润色雕琢、如何浓墨重彩地描写、如何大刀阔斧地修改等多方面讲解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指导作用。
让学生知道关注、欣赏、描绘自然之美,就是引导学生在热爱生活,自觉写作,记录生活之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
接着我们又着手引导学生描写身边小动物,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的情感的能力。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过养宠物的经历,作文写不好,是因为缺乏认真观察、生动描写和合理布局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一位老师就模仿孩子的口吻,写了老家的一只小狗,题目叫“有只小狗叫虎子”。在这篇文章里,既有布局谋篇方面的示范,又有生动细致的外貌动作等的描写,如:“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个肥肥的脑袋上有一双尖尖的耳朵,一身茸茸的毛把身体盖得严严的,不留一点缝隙,四个胖胖的爪子上有一层厚厚的肉垫,这样的头连着这样的身子,这样的身子连着这样的脚爪,简直就是一个肥肥的小天使。我抱着它,才发现,我们已经快抱不动了。‘它胖得像只猪!’我们不禁这样想,那个老朋友不紧不慢地摇着尾巴,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也就是看着它那久违的、和善的、从来不打它的、总给它食物的小主人。”学生们看到这样的文字后,个个兴奋异常,跃跃欲试。有的说:“我家的小宠物比这个还好呢。”有的喊:“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结果,学生对这次作文都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写作效果非常好。
学校生活永远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写成文章的小片段。一位语文老师把班里几个风趣的同学的日常表现写成文章,文章语言诙谐幽默,描摹学生的情态惟妙惟肖,学生看后大笑不止。原来学生大都不怎么会描写,这位老师的文章中就有许多生动有趣借鉴性很强的描写片段。例如,动作神态描写:“老孟顺声瞧去,只见二飞正左手舞花,右手指成兰花,身段轻摆,摇头晃脑地唱着《苏三起解》,声音柔婉清亮。老孟大喜,人才啊!二飞是个人才!老孟急忙跑到二飞面前,二飞大惊,以为又要挨训,把一句尾音生生地咽了下去,睁大小眼睛怯怯地望着老孟。”这样取自身边的例子,这样来自身边的文字,与学生们毫无隔阂,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吸收,对他们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师生竞技成为校园的亮点
自从老师开始写作下水文,学生们便传阅评判着老师的文章,甚至在私下里对老师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果哪个班老师的文章好,全班的同学都觉得脸上有光。渐渐地,他们也有点技痒难耐,拿起笔来,追随老师,模仿老师,开始了充满热情的写作。写完后迫不及待地互相传看交流,文笔好的孩子总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成了学生中的明星。爱写作的人就这样逐渐多了起来,到后来,几乎每个班都能找出几个“笔杆子”,有的班级还出现了自发的文学社团。现在,重视文笔,热爱写作在实验学校已蔚然成风。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整体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断有学生的习作在报刊上发表,在竞赛中获奖,甚至有的学生作文还被选作语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这些成绩是对老师们的肯定,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有一位语文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教师的“下水文”无疑给学生的仿写起到了导航、排忧、解惑的目的。古人云“名师出高徒”,一语遭出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如果语文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照书指导,那不过是个传声筒,不可能把学生引领到语文的殿堂。只有不断地读书写作,才能凭借语文的魅力彰显自身魅力,才能引领学生在多彩的语文世界中自得其乐。
人人争下水,共育弄潮儿。我们实验学校语文组中流击水的热情和能力,一定能给学生巨大的鼓舞,让他们成为作文场上的弄潮儿,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