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期 ID: 138952

[ 田小华 文选 ]   

育人为本呼唤因材施教的公平课堂

◇ 田小华

  编者按:目前,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 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热潮,我们自2010年第9期发表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的专访《融入教育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语言文字工作》后,刊登了许多一线老师学习《纲要》的文章。学习《纲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是我们目前和今后着力探讨的内容,欢迎读者朋友们投稿,投稿信箱是:ywjsln@163.com。
  
  ●“阳光普照”的“空泛课堂”使优秀学生空耗时间一无所获,也是一种不公平。
  《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并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现实中,我们看到了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教育资源的显性不公平,也看到了不同学校硬件与师资上的不公平,却很少有人关注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节课堂上的隐性不公平:应试教育与功利教育下的“有教有类”!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之间也客观地存在水平差异。而现实中,“升学率”“高考指标”“状元热”使我们本应“有教无类”的课堂逐渐偏离了轨道:一些语文老师为了保“目标”,对尖子生倾心关注,对差生视而不见。课堂上尖子生频频发言,课堂成了“精英课堂”。另一种情况是,一些老师过度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学标准向差生大力倾斜,课本内容力争浅化,作业没有梯度,以为这样就做到了对学生的最大公平,却不知这种“阳光普照”的“空泛课堂”使优秀学生空耗时间一无所获,也是一种不公平。
  要解决课堂教学的不公平,“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生态教学。具体教学做法如下:
  对象分层。调查、研究学生的水平差异,不要让长颈鹿和小白羊去吃同一高度的树叶,要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管理,建立班级学生个性、基础、特长等综合性的档案表,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采取教学。
  内容预设。根据班上学生低、中、高不同层次的“食性”,在字、词、句、篇以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难度目标的“预设”,以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争做到“一生一得”“异层异得”,最终产生“共振”和“共鸣”,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动态推进。分层与预设不是静止不变的,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变化,不断跟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会呈现不同程度上升的特点,教师在课堂分层与预设上面就要作出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的语文课堂如同渔民对淡水鱼的分层混合放养,它有的放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并逐层推动,实现共同进步。
  总之,如同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一样,课堂上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能得到公平的对待,这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育人为本呼唤因材施教的公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