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自己都腹内空空,读不出情,写不成篇,怎么指导学生读书写作?
《纲要》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读到这些文字,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新闻:教育部准备出台《教师教育标准》,目的是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标准。负责起草标准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了这么一番话:若按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
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钟教授同时补充说明:“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对照《纲要》和上述新闻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当前中小学的整体师资水平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提高师资水平是当务之急,是有效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一环。
就语文教师来说,他们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对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如何,主要不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新不新、活不活,而是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学科专业素养是否深厚。就笔者的观察和感受,钟教授所说的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在语文教师中也是存在的。本来,教书人都是读书人,读书应当是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尤其是语文教师,更需要读书,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见识。可是,在现实中,不读书不看报的语文老师是大有人在。诚然,教师不读书与当前整个社会读书风气不浓厚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作为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怎么行呢?仅仅依靠大学所学的那些东西,怎么进行有效教学?在笔者了解的范围里,语文老师离开了教参和其他教辅资料就无法备课、上课,上课照本宣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独立解读文本,独立设计教案、学案的能力相当欠缺。加上平时学习少,视野不宽,课堂无法引申无法拓展,课堂教学死板教条,乏味无趣,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怎么能要求学生喜欢语文呢?
古人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语文教师学识渊博,能读能写,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还愁什么学生不喜欢语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广读多写。这样的语文老师无疑会成为学生喜欢、崇拜的偶像,给学生润物无声的影响。相反,教师自己都腹内空空,读不出情,写不成篇,怎么指导学生读书写作?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可能吗?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社会指责那么多,与应试教育固然有关,与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就没有关系吗?笔者始终认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高效与否,与语文教师的学养高低是有必然联系的。
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水平不行,与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而且这种伤害的程度往往是严重的,那就是误人子弟,而且一误就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前途命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必须时刻为自己注入教书育人需要的源头活水,因为在当今信息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加上当今学生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假如教师平时不能与时俱进,不“充电”,见识连学生都不如,在学生面前总是“菜鸟”一个,这样的教师何以教书育人?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重任,保持危机意识,加强学习,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培训、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