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405606

[ 佚名 文选 ]   

《斑纹》教学设计

◇ 佚名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网络、图书馆与文本充分对话。
  1.观察生活中的“斑纹”并用文字记录
  2.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并下载自然界各类奇妙的斑纹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3.搜寻作者周晓枫的相关资料(个人资料和作品资料),重点阅读其散文作品《魔镜》。
  
  教学过程
  
  一.初读知大意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
  1.文字记录下的生活中的斑纹
  2.学生制作的幻灯片:网络下载的美丽的斑纹
  3.关于周晓枫的相关资料
  (二)解题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探寻标题含义。(学生个体与文本充分对话)
  对话话题:
  1.斑纹在文中可理解为什么?
  2.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3.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二.再读理思路
  学生再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选取第一部分作为重点,从本专题说明文的角度进行研读,加深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知。
  (一)理清文章思路
  对话话题:
  1.依据所列事物的分类,以及所讲的详略程度,可分哪几部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大意: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对话话题:
  1.作者写出了蛇的哪些习性?
  2.谈谈你对和蛇有关的文化的理解?
  3.蛇有哪些生活特点?
  4.在写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三.三读解主旨
  (一)继续与文本对话,由学生自主设计对话话题,探寻理解本文主旨的切入点。
  采用活动对话式:
  活动要求:
  就近分成四组,每组推选记录员和发言人各一名,记录员主要的工作是整合大家的教学设想,求同存异;发言人代表本组把整合后的教学设想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陈述。
  教师可作为任一组的组员参与活动,同时,教师还是活动的督促者和引导者,对整个活动进行控制。
  活动结果:
  同组间相互对话,组与组之间相互对话,最终殊路同归,达成共识:在对斑纹形象描述的基础上,理解对斑纹的理性阐述,进而探讨其主旨。其切入点的对话话题大致为:
  对话话题:
  1.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
  2.文章是如何拓展斑纹的范围的?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内涵及作用?
  4.结尾的斑纹与前面的有何内涵的不同?
  (二)用一句话概括主题
  四.四读明特色
  继续与文本对话,从文体和语言角度感知文本特色。
  (一)文体的探究
  对话话题:
  如何界定本文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
  ⑴散文,因为它取材广泛行文自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议论成分,语言优美。
  ⑵说明文,因为它主要围绕“斑纹”展现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⑶议论文,因为它的语言议论性强、有理性。
  师总结:各种说法都有道理,这篇文章,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二)语言的感悟
  对话话题: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你认为哪几节可深加回味?在书上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①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②水族馆里看到蓑鮋,树起的背刺和层层交叠的鳍叶使它有若非洲部落的酋长,蓑身上有序地排布着斑点和条纹,像一张藏宝地图那样暗怀不为人知的玄机。对斑纹和斑点的收集乐趣使蓑同其他鱼种显著地区别开来,加之它傲慢得极其懒散的泳姿,让我乍一看把它误认植物。
  五.读后写评论
  (一)简介文学评论的相关知识
  (二)出示相关评论片段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三)学写评论片段
  要求:任选角度,可以是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艺术手法,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选取其中一点加以评论即可。至少200字。
  
  吴艳,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斑纹》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