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405568

  

闲谈阅读

◇ 颜伏敏

  (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每碰到学生真诚而又迫切地希望老师能为他(她)提供一个提高语文成绩的绝招时,我总是惶悚难言。为学生解惑释困,是教师的本分,但就具体的语文学科而言,因其内容的纷繁芜杂,时空的迢递连绵,为师的又怎能三言两语将“绝窍”讲清?凝神而思,不外再将“三多”——多读、多记、多写,告知学生一遍。其实在此之前,已有无数如我者将此法告知学生N次了。学生听后怅然若失,低头腹诽,“欲求绝窍,此窍真绝,原来问题的解决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之后我自己反思:这样回答有自己偷懒糊弄学生之嫌吗?答曰没有,谁的语文素养不是来源于这“三多”而是天生的呢?
  “三多”之中,“读”是前提,是基础,是本原。读即阅读,古云“开卷有益”,按迅翁的说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读而可也。
  语文最基本的能力是读写能力。不管是自古以来的语文传统教学,还是当下正在进行的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永远不应也不会丢弃阅读这一提升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谈起阅读,许多学生会感到茫然惘然怅然。以为一说到阅读,就是无边无际,林林总总;又或许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本就还没形成爱读书的习惯,再优美的文字,再动人的形象,再无与伦比的叙事都无法吸引其注意力,一目十行之后,美其名曰“我已阅读过”;再加上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时空狭小,通过阅读来提升语文成绩,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功效等,如此,学生的困惑也有几分道理。
  笔者以为,就算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以阅读材料而论,高中学生仍有潜心阅读的好对象,那就是教材编写者为他们精心筛选的篇目。这些优秀的篇目每学期下来不少于60篇,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选文的分类来看,更是中外名家名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一应俱全。必修教材上的篇目自有教师引导精读并鉴赏,读本上的篇目又为学生提供了一片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其阅读方式也更为灵活自由。当然,就高中学生的语文应考水平要求而言,以上阅读范围仍是不够的,但请记住:如果入选教材的篇目都没有认真咀嚼的话,何谈课外阅读,又何必舍近而求远!远的不说,至少我们从网上号称的2009年湖北省高考最牛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冈陵园的门口》和另一篇满分作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两位作者身上,就可以看到他们是如何品读精读以至将课文烂熟于胸的读书情形;至少可以体会到那些曾认真阅读并咀嚼过《书房的窗子》的考生,在考场上的那种喜悦和从容镇定……就高中生对教材的阅读现状而言,如果要作一番问卷调查,我相信即使包括语文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内,他们未必能说得出一半以上的篇目名称,当然遑论他们对每篇的主旨、人物、情感、技巧等的把握了。说到这儿,我们是不是可以对那些想从老师那里获得“绝窍”的学生问一声:你通读过手中的语文教材吗?你对哪几篇课文印象深刻?你能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吗?你能随口说出一些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吗?或者再推广一下,小学初中的课文你还能记多少?如果这个学生张口结舌的话,我们只能遗憾地告诉他,他的问题真的是在“上个世纪”写下的欠条。欠债是要还的,当然还要看你想不想还,还多还是还少。想还的话,如果立即着手还,也还存在一个能不能还完的问题。但只要是你想还,你就会一步一步地甩掉“负翁”的帽子。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现在起,拿起书本来,读。
  前面已经说过,只把教材作为阅读对象仍是不够的。现在并不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作为粮食的阅读材料更是丰富多彩,新大纲新课标为中学生开列了那么多的书目,使我们的阅读有了明确的范围和指向;另外,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出版编辑单位为中学生量身打造了许多“快餐”读本。总之,只要愿意读,课内课外书本是应有尽有的。
  
  (二)
  
  语文老师总是喜欢对学生强调“积累”二字。“积累”从何而来?积累从阅读而来。现在的学生大多反感“背书”,总是喜欢把“背”与“死记硬背”划上等号。其实单就背诵而言,“新课标”亦明确要求,学生在中学学段应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且将篇目明确界定。而除此之外的“积累”,似乎就不好用量来衡定了。
  就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发育而言,通过阅读,大致可以作如下方面的积累:字形、词汇、短语、句子、语段、修辞、文法、篇章、结构、技巧、形象、情感、志趣等。这些东西统统隐藏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平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受濡染而不自觉。如果将这些东西搬到具体的课堂上,则显得支离破碎,学生获得的只是零散的知识点。有一次我问班上的一个学生:你暑假读了什么书?答曰:“《水浒传》。”“你能说几个回目我听听吗?”“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好了好了,打住!”我不过略带“恶意”地考考,想试探一下他是否在认真地阅读或是只满足于对名著的“占有”,却没想到他竟真能言如流水。试想:这样的阅读者这样地阅读和积累,还有什么诸如对偶修辞、内容概括、联语撰写的试题难得住他呢?在这里阅读者的积累可能是无意识的,只是兴趣使然,但他在不自觉之中获得的收益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般大众的阅读心理是没有什么功利心的,喜爱而已,无需更多理由,就如小孩喜欢看动漫一样。但中学生阅读,我认为应该或多或少带一定的目的性。因为有目的性,所以才有所选择;因为有了选择,所以才有了积累。中学生的阅读,如果失去了积累的功利,(当然,有可能这种积累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其意义可能会打一些折扣,或者说是走了弯路,付出甚多而收获甚少。我们提倡那种“文章眼前过,精华心中留”的阅读,这样才能达到“腹有诗书”的境界。千万不能只满足于阅读数量或只为猎奇心理,止步于对人物或情节的了解。同样地阅读《水浒传》,能随口说出几个回目固然不是最理想的阅读境界,但若与只记得几个人物情节比起来,二者所受到的文学熏陶(积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积累的学生阅读收效甚微,离开了积累的学生阅读简直就没有什么意义。
  于学生而言,阅读不是目的,积累也不是终极目标,重要的是要提高语文能力,确切说是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鉴赏此文不述,就写作而言,历来读写不分家。读,正是写的基础,前面所言的积累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正是为自己的写作作铺垫。古人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今人所言“巧借他人语,化为笔下文”,也是从自我写作的角度强调了广泛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
  
  (三)
  
  或许人这种动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在书籍匮乏的时代,人们如饥似渴地寻书、读书,为手中有的一本卷边书兴奋不已;而当书籍丰富到如今这样的情形时,人们反而望书不前了。有人曾作过关于中国人的阅读状况的调查,2008年我国成人人均年阅读图书4.8本,“本”有厚薄之分,这还没有显示出具体的字数。这样的结果,无疑表明国人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和享受。现在40岁上下的国人,是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在文化教育上,他们没有受到什么亏欠,而其远离书本,远离阅读的作为,不能不说是其学生时代行为的延续。
  哲人培根有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著名学者于丹说:“阅读就是滋养自己。”草根也认为,透过阅读现状,可以看见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书本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读书是慰藉灵魂滋养心灵的最好方式。在读书方面,世界上先进智慧的民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5本,俄罗斯人年均读书54本,而我们却不足5本,相比之下,这实在令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子孙汗颜!温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示:“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是的,读书是幸福的,阅读是幸福的,无须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名利禄的驱使,只是把阅读过程当作心灵的放飞和精神旅游,把阅读行为当作生命展示过程中的一种姿态,人生的幸福与甘甜自会从中得以享受和品尝。翻开书本,和古今哲人对话,与往古未来交流,历三川,游五湖,炼智慧,铸思想,历性情,培志趣,锻魂魄,试问天地茫茫,这等乐事,有何不为?那么,热爱书吧,从学生时代起,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宁可碗里无肉,不可手中无书,这样,得以改善和提高的又岂止是学生时代的语文成绩?
  有人总是把时间问题作为自己疏于阅读或不阅读的借口,其实,对于阅读来说,时间,真不是个问题!有大量的闲暇时光来读书固然好,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谁又能作羲皇上人?作为学生更是难有大段的固定的光阴用来阅读。前人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都已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但“三上”(枕上、厕上、马上)“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的忙里偷闲的读书法,实在能为我们如何占有阅读时间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无穷的“三上”“三余”可以用来读书,问题的关键还是人的态度。
  东扯西拉,杂七杂八,言不及义,是为闲谈。
  
  颜伏敏,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闲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