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405626

  

践行“忠孝雅诚”与构建和谐校园

◇ 耿德国

  践行“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关键方法,是立校之本,是兴校之基,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
  
   践行“忠孝雅诚”活动能促进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而这个“环境”就依靠于“忠孝雅诚”的培育。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校园、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那么,首先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依赖于“忠孝雅诚”的开展与落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第三,践行“忠孝雅诚”能促进学校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教学因素”指的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诸种因素;“非教学因素”指的是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制度建设、校风校貌等校园文化方面的育人因素。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形成和谐校园整体效应的关键性因素、决定性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践行“忠孝雅诚”活动能促进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格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
  
   践行“忠孝雅诚活动”能促进“五育”的和谐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即培养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成为一个有理想,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孝行天下,志趣高雅,诚实守信的时代新人,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践行“忠孝雅诚”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校园的整体发展。
  由此可见,学校大力践行“忠孝雅诚”主题教育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应把此项工作常抓不懈,对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耿德国,教师,现居湖北利川。

践行“忠孝雅诚”与构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