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的《扬州慢》一词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其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描述扬州所处的优越地理方位的。其中对“淮左名都”的解释是“古人一般以左为东,以右为西”。对于这一句的解释一般人可就迷惑不解了,因为与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和我们当今的视图习惯截然不同呢?其原因有二:(一)自然原因:对于内陆国家,北寒南热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气候特征,因而古人非常崇尚南方,很自然的就以南方位为上尊位,面南则左为东。《礼记》中就有“府制规阳”的说法。(二)文化影响:战国时期“五行”说已在我国盛行。“五行”说认为“南为火、为夏、为阳;东为木、为春、为阳;西为金、为秋、为阴;北为水、为冬、为阴”。而且《周易》的“四象说”也规定“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如《水浒传》中的“林冲误入白虎堂”一章就是如此。可见,受此类文化影响,古人是非常崇尚南方位和东方位的。很自然也就形成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地理观了。
我国很早就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方位观。《诗经·公刘》就有“即景乃冈”之句,意思是在山岗上测日影以确定方位。《汉书·效祀志》中记载“始皇遂东游海上,祀东山主神,禅之以左宗”。直至西晋学者裴秀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地图学理论,提出了“制图六体”说,他在著作《禹贡锥指》中指出“制图则六体,准望为首,分率次之,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辅之。”这里的“准望”即为地图的方位,至此我国古代地图才基本确立了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视图体系。
既然方位上有上下尊卑之分,以礼仪上自然也就有了尊卑之分。《礼记》规定“周室府制为前堂后室”。“堂制:面南为尊,左(即东也)其次,右(即西边)又次,面北为卑”。《史记·高祖列传》中载“项王、项伯东向座;亚父南向座,亚父者,范增者也;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侍”就是这种体制的反映。“室制:东向为尊,西向为宾”。从此便有了“天下衙门朝南开”的说法。
王桂兰,教师,现居甘肃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