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大师。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摇曳多姿,光彩照人。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具,与众不同。综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其现实主义创作与情感真实的思想内容和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从而奠定他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他的散文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他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重要成员,文学研究会那种“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跟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是十分契合的。所以他的早期散文创作的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情况,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在《论无话可说》(1931年)中,他根据十年来的写作体会,将这种写实精神作了形象的阐发:“这时候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他负着经验的担子,一步步踏上这条无尽的然而实在的路……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也知道剥开后便没了那跳跃着的力量,但他不在乎这个,他明白在冷静中有他所需要的。这时候他若偶然说话,决不会是感伤的或印象的,他要告诉你怎样走着他的路,不然就是,所剥开的是些什么玩意。”为了贯彻写实的主张,他要求深入观察生活,体验现实。在《山野掇拾》(1925年)中,他谈到“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并且进一步说明:“他们所以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
这种见解当然跟他早期的“万花筒”思想有着共同的局限性,但那种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严肃态度,无疑是十分可贵的。只要看一看他对《荷塘月色》中月夜有无蝉声问题作了多少次的观察和反复的推敲,就足以证明“‘尊重生活,尊重现实’这条原则,是他一贯身体力行,既用以教人,也用以律己的”。在表现手法上,则相应地提倡精雕细琢,工笔和细针密线,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3)从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应该看到,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全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的朱自清”。如《荷塘月色》里的“爱群居,也爱独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论无话可说》里的“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等等,使人感觉得到,他是在跟你促膝谈心,既显得娓娓动听,真气照人,又往往妙语解颐,横生逸趣,真是文如其人,“包蕴着全个人的性格”。当然,朱自清先生早期所追求的风趣是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阶级局限性的。如他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里所倾心的“不露咬牙切齿的样子,便更加亲切,不知不觉将人招了入内”这种境界,便是根植于他的“中和主义”人生观,又秉承了中国文人“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形成了他特有的审美趣味,使他的早期散文大部分保持着那么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老是迷恋于笔底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散文是这些现实主义特征,加上他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郅看过《旅行杂记》来信说,他不喜欢我做这种文章,因为是在模仿什么人,而模仿是要不得的。这其实有些冤枉,我实在没有一点意思要模仿什么人。”使我们今天看来,就其“写真实”“真挚亲切”这方面来看,无疑是应该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的。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发情感真实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感做骨子,加以观察的细致准确,描写精工传神,想象的五彩缤纷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书彩墨、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这类散文文笔优美、绮丽纤浓、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尤其可贵的是,这些散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生命中的人生体味和感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复杂的思想内涵。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与好友俞平伯一起泛舟郊游六朝金粉胜地的秦淮河,备极朦胧奇诡的美,作者在涂抹丰富浓郁的色彩来描绘秦淮河的灯影、水色、月光和歌声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进去,让人深味作者心中隐藏的“幻灭的情思”。作者产生这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当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氛围中,不免有些“寂寞”和“惆怅”,但他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又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头就将“我”的一时心情告诉读者,接着用简笔勾勒荷塘四周的轮廓,再以浓墨描绘荷叶、荷花和月色、蝉鸣、蛙叫,其中直写荷塘独处的妙处,曲写荷塘的清幽静谧,从而一起一伏地道出“我”由于夜游荷塘而牵引起一缕乡愁,折射出动乱的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忧思;即使像《绿》、《春》这种似乎纯粹写景状物的散文,也流露出作者执着现实、向往光明与美好未来的乐观情绪。此外,还有诸如《南京》、《重庆一瞥》、《潭柘寺戒坛寺》、《扬州的夏日》、《白马湖》、《松堂游记》等写景记游篇章,也都抒发了作者对山水和乡土的真实的热爱之情。总之,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朱自清的此类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积极探求,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真实情感的流露与再现。使这些篇章成为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
(5)真实的情感流露。可以说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没有真实情感的散文是干瘪的。“无论写景叙事议论,还是写景抒情。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
朱自清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是求真求实的。不造作、不掩饰,他无论写个人、友人、家庭、景观、时政,都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且率直细腻,朴素自然,或温厚、或幽默、或感伤、或激愤,概因题材不同而强弱相宜、浓淡得度,以情动人。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而出。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白话美文的动人力量之所在。
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文采斐然,唤起读者无限联想。以清幽、淡雅的画幅衬出“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真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诸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作者将倾慕、欢欣、眷恋之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无限向往之情。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极其自然活泼的笔调,运用生动的拟人和新鲜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作者观察细致,体味独到,融情入景,着笔工妙,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气韵生动,惟妙惟肖,堪称绘春、颂春的佳作。
从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中的“漂亮、缜密”,尤其体现在他早期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白话美文以传统的散文艺术做根基,注入自家鲜活的情感流泉,也容纳“外国的影响”,实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枝奇葩。
吴国平,教师,现居山东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