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
A、激趣导入,感情奠基。
通过一首小诗,认知毛泽东同志。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他就是会写诗的红色领袖毛泽东,他的诗词作品将古典高雅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结合,残阳如血、战地黄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自是气吞山河的豪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拜读他的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明确:本文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B、诵读涵咏,体悟意境。
一、粗读:
自由读这首词,同时交流正音;
再读全词,做到读音准确,句读流畅。
二、听读:
投影图像,配乐范读,学生初步感受词中的豪迈意境和磅礴气势。
三、品读:
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词中用哪一句将上下阕联结在一起?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下阕:评论历史英雄
C、品析语言,体会精神。
一、品读上阕“江山如此多娇”
1.上阕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江山如此多娇”?请你找出相关词句来品析。
师生互动,描绘形象。
……
2.朗读上阕,体悟“江山如此多娇”。
如此壮丽山河怎能不令人心生爱恋,于是有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二、感知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下阕中引出了哪些为江山“折腰”的历史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你欣赏的一位简要介绍。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抗匈奴入侵,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
2.扫除六合的秦始皇、平定匈奴的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唐太宗、结束纷争的宋太祖、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他们都是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中华民族的天之骄子。而在毛泽东眼里,评价却只有一个字?(“惜”)
“惜”是什么意思?
一言以蔽之:战功赫赫雄才大略却文学才华欠缺文化建树不高。
“惜”能否改成“笑”?为什么?
明确:“惜”中有褒,肯定他们的卓越再委婉批评其美中不足。
3.评古是为了论今。诗人点评历史杰出帝王的真正目的是要说什么?
明确:“俱往矣”,千年历史就此作结,历代帝王,他们的风采,他们的辉煌全都让这三个字扫入了滚滚奔流的历史河流中去了。
而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的还数当代的英雄人物,谁?
补充写作背景并明确: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只有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4.再读下阕,感受万丈豪情。
反复诵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体会其中的自信与豪情。
明确:好一句惊天之语,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意登上历史舞台威武雄壮的宣言,无愧全词的点睛之笔。
D、拓展文本,细数风流。
1.历史是何其惊人的巧合,1925年,时值国内军阀混战,中国共产党处于点点星火之际,前途漫漫,何去何从,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登高远眺,面对祖国河山,心潮起伏,切切追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时隔11年之后,同样登高远眺面对多娇江山,他无比骄傲地给出了答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历史的舞台从来不是谁的独角戏,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为了谁而停留,只是一眨眼,距离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也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放眼今朝,说说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2.指名学生自由说说当代风流人物。
3.配乐《1492征服天堂》滚动展示当代风流人物:
胡锦涛、温家宝、袁隆平……
当他们的名字为全世界记起,他们已经铸就了属于自己的风流一代。
E、全声朗诵,激发豪情。
再次饱蘸着诗人的激昂慷慨朗诵全词。
【教学思考】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有趣的。河北李君先生说,理想的语文课堂,是能让我摘得终生之金果的课堂。那金果就是敏捷的才思,成熟的心性和文明的素质。浙江王崧舟先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专家们的论述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通过语文学习,我们的学生应该成为有语言、有灵性、有素养的知识者。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面文学语言的学习应由语文课承担,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课完成,学生人格的塑造与生命的树立也能在课文课上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老师评价语文课堂是否获得了成功,应该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入了语言境界、情感境界和生命境界。
一.语言境界
一堂语文课首先要关注的语言是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教材里“死”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口语传授于学生。《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中的“激趣导入,感悟奠基”就显示了教师含蓄幽默的趣味性,一连串感情鲜明和意象突出的词语“红色领袖”“残阳如血、战地黄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千古绝唱”又显示了教师语文的激情四射与文采飞扬。让学生深受感染,进入课堂的第一境界:语言境界。
语言境界的核心应当是文本的语言领会与语言鉴赏。本课例中用“读”贯穿教学过程,在“粗读”、“听读”、“品读”、“朗读”中让学生通过诗歌语言进入诗歌意象,感受诗句的形象美。课例中还十分重视对表达人物情怀的词语的再三玩味。“如此”“竞”“惜”“略”“稍”“只”“俱”“数”“还”,这些富有质感与情感的词语支撑与贯穿着蕴含丰富的形象,构成震撼千古的诗句,展示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诗歌的语句与伟人的语言在天地之间激荡,在师生的语言境界中生成。
二.情感境界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热情,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心驰神往。
首先,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本课例中,教者先是对伟人进行小诗设问和富有情感的介绍,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再三的示范朗读,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那种豪情境界中。是的,正是老师被这首诗感动了,才能感动学生。
再者,字字句句总关情。本课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不是为情而情,也不是虚情、浮情。教学,就是求其真,教师扣准词句,学生感受真情;师生真心倾泻文本,真切领会词句中壮美的江山、崇高的境界、伟大的胸襟。文本的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引起悦耳的共鸣。
三.生命境界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准确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现着色彩斑澜的世界,传达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意和深刻的生命哲思。科学的审美认知首先是从尊重作者的生命个体开始的。文本中作者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责任感、独立人格等人文内容,要求我们领会其中蕴含着作者鲜明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这样才是人文性的接纳。
我过去在上《沁园春·雪》时,总有点儿心虚,因为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心里琢磨: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们到底持什么态度?一贯的最简单的讲法当然是:惋惜。传统的讲授要求教师抠住关键词“惜”、“略”、“稍”,来让学生明白:毛泽东对古代英雄主要还是肯定的,至于惋惜,只是“略略”、“稍微”罢了。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雕射大弓”,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教参的解说是迷糊的。对成吉思汗,毛泽东哪里还是惋惜了?他分明就是否定。因为文中明明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还是“惋惜”吗?至于“俱往矣”,简直就是全盘否定了历代所有的英雄,这还是“惋惜”吗?
后来,我让学生翻开了课本彩页的第一页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让大家说感受到什么。一时间,龙飞凤舞、霸气、豪气……不一而足。我又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整个书写过程中的变化——激动、越来越激动、不可抑止的激动……他以自己的生命和血气作为文字,先是扫射,然后是激射最后是喷射。“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挥而就,再来一句:俱往矣!在特定的创作瞬间,激情成就了一个傲视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泽东。
只有这样的解读,才是《沁园春·雪》最打动人之所在——因为这是毫不掩饰的至情至性的创作;只有这样解读,毛泽东才能走下神坛,走进读者的心灵深处;只有这样的解读,《沁园春·雪》的文气和文脉才是贯通的,文品和人品才能合二为一。
生命尊重的另一重含义就是老师的教学过程要实现对学生的理解、欣赏、接纳和尊重,因为学生有自己的独立的生命人格,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尊重。从教师教学策略的层面上来说,只要学生的感受有一定的审美依据,我们就不能轻易的否定,而应该大胆的予以肯定、赏识。
学生审美创新的火花都是在审美多样性中点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作为一个“受教者”,而应该是一个“生命人”,应该有丰富的个性、人格和体验。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是谓“生命境界”。
俞万所,冯美娟,教师,现居江苏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