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不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我认为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最根本、最有效地途径是向课本学习,从课本中汲取营养。这里结合《想北平》一文谈谈如何从课文中汲取营养。
一.选材要小
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很浓的作家,他写北平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如在第六节写道:“但我却喜欢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在老舍的眼中,草花儿、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这些平常得几乎被人们忘却的东西,都胜过了其他城市。在他看来北平城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人为之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舒适、自由、自然。他没有写故宫、颐和园、紫禁城,而是选择了生活,更是选择了平凡与真实,因为爱是生活的,也是活生生的。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却又蕴含着人性美的感人事情,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闪光之处。因此,我们要在平淡中发现美,学会从日常的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
二.语言要美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个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作为一个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使用语言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精益求精的。在《想北平》一文中也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语言的追求。
(一)语言通俗质朴
《想北平》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善用口语。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好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纯净、简洁同样也靠千锤百炼。如文中写道:“但要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九牛的一毛。”大家看看,这那是什么“语言大师”的作品文字?这不就是一个人平常的聊天么?没有华丽词藻,没有富有感染力的句式。质朴平淡的言语之中,情感却是最真挚,发乎内心最深处的。
(二)善用比喻
老舍一向注意比喻修辞的运用,他曾说过:“没有一个比精彩的比喻更能给人深刻印象的。”《想北平》一文中便有精彩的比喻,如在第三节中作者写道:“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使用比喻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对北平的热爱。再如在第四节作者写道:“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在这里作者把面对积水潭的心情,比作在摇篮安睡的小儿,传神的写出了作者那种惬意悠闲的心情。读着这些比喻,我们常常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细节要真
有人说:“一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就没有真善美的力量。《想北平》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与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如在第六节作者写道:“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韭菜带着泥点,果子带着白霜,写出了这些蔬菜是新鲜的,道出了北京接近自然的特点。
四.结构要严
《想北平》结构严谨,紧紧围绕“我想北平”来组织材料,处处抒发对北平的挚爱之情。
文章开始运用了四个“说不出”来表达对北平的爱,唯恐用尽“一切好听之字”也难以表达对北京的爱,接着作者运用一类对比、衬托。通过对比、衬托来说明要比其他城市美,进而表达对北京真挚的爱。文章结尾用“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来结束全文,不但从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而且深化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仅喜爱北平,而且担忧北京的现状和未来。
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意味着它隐含着某种规律,意味着它就是一种示范。从“例子”中,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可以领悟到表达的思路,还可以模仿到写作的技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用好这个“例子”。
魏廷战,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