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405577

[ 杨志洁 文选 ]   

在作文教学中彰显人文精神

◇ 杨志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一改过去大纲中“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恰恰相反,学生的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学生不敢在文中抒真情、吐真言,惟恐作文显得幼稚肤浅,作文题材失真,那些虚伪化的情感﹑功利性的思想﹑成人式的语言充满了学生的习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作文教学中彰显人文精神,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张扬个性,大胆创新。
  
  一.抒发真情
  
  写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有需而写,叶圣陶先生曾反复提出,学生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即作文教学应训练学生写真事,写真话,如实地描述,正确地评论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抒发其真实感受。在学习写作的初期,应让孩子放胆子去写,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这就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在这方面美国的写作教学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它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由于作文放宽了形式方面的要求,写的是学生想要说的,因此作文中就有大量真实信息的出现。而现实中我们的写作教学往往注重课堂作文训练,以命题作文居多,使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大大降低,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要以内容为中心,使学生的作文真正贴近生活,充满人文情怀。就如同近年日本语文教学界提出的“生活作文”思想一样,它是一种以基于事实的﹑儿童的自由表达为主要教学形态的作文,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这对于我们的写作教学来说无疑也是有益的,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作文的内容主题,可以让学生从写自己的生活开始,到周围人的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保证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述,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可以写《向你介绍我》、《我与》(横线上填自己熟悉的一个人)、《记一件的事》(横线上填难忘、高兴、失望、有意义等词),这些题会逼着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启迪学生写作的灵感。
  当然,在强调写作要吐真言﹑抒真情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作文价值取向问题,要正确的加以引导,避免少数学生片面强调自我表现,将一些不正确或偏激的观点引入到作文中来。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人的情感的抒发,只有情感真挚、丰富,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所以在写作教学中不能忽略“人”的教学,否则就是忽略了根本,使学生只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习惯“说套话,说空话”,结果写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一言以蔽之,作文教学就要使学生以真实为基础,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张扬个性
  
  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写作不仅是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还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其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好的文章正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的表现“自我”,诸如倾吐“我”的肺腑之言,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等。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学生若能写出自己的思想,作文也就有了个性。因而我们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感受。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的确,头脑中思考的东西以语言为载体,但真正写到纸上,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你可以朴实无华,也可以雍容华贵,但是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其前提都应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发挥。“韩寒热”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敢说实话以及他那诙谐幽默的独创性语言,这也真该让我们反思。
  当然,这里我们说的个性化作文的语言除了一般作文对语言的要求之外,还必须真正实现个性化,即是要浸透着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浸染着作者灵动的道德情感,体现着作者高尚的文化品位,放射着作者独特的思维风格。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教育学生以诚信为人,以真情为文,在作文的磨练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用自己的目光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作文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鼓励创新
  
  如果把生活喻为作文的源泉,把想象比作作文的翅膀,那么创新则理应成为作文的生命,缺少了创新,作文也就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实际也就体现了写作中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
  过去写作教学的大纲,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要求,过分强调了写作规范,冲淡了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根本性要求,易造成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墨守成规。我们要打破这种束缚,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不迷信于权威,不为常理所左右,提倡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各方面创新。其实寻求创新途径,培养创新意识并不难,如对一些常见俗语的合理逆向反思就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逆向立论:“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换向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等,也可以进行一些创造性想象作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放眼世界和未来,积累创新素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的所见所闻皆可入文,关键看你会不会挖掘,会不会翻新。此外,大量的阅读、丰富的知识是作文进行创新的基础,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作文是各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各种课外书籍,特别是一些优秀中外名著和科幻精品,总能激发学生去感悟创新之美、积累写作素材、开拓写作视野、活跃写作思维,易于学生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中学生的语言运用包括四个层面,依次是“规范化”、“熟练操作”、“适应和利用语境”、“艺术化”。我们要力求学生的写作做到四个层面的和谐统一。
  
  四.完善人格
  
  古人云:文品即人品。作文就是衡量人文精神积淀和创造能力的一把尺子。以人为本,人文合一,就是要在写作教学中给学生一种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与立足点,把作文教学过程看作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真谛的过程,“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生的精髓”,周围生活正是培养学生美德的好契机,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到捕捉信息、提炼素材,直至构篇立意,运笔成章,每个环节都可能让作者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于是作文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贴近时代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的过程。
  作文教学要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对假丑恶的蔑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快乐与成功的讴歌,对崇高与伟大的赞赏,正如魏书生所言:“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去,融入到生命的知、情、意、行的和谐成长中去,使学生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品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精神的自由的“人”。
  最后,从评价角度来讲,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多采取激励措施,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创造性,给他们思想、言论的自由,以求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另外,作文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每学期所要完成的练习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讲过:“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必然要经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完成,所以一定量的作文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杨志洁,江苏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彰显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