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平等的原则,一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持平等的原则,才能使每一位成员得到尊重;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才能形成主导思想。语文阅读教学要形成一个民主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不妨引进这一制度。
一.平等对话——实施民主教学的保障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得一些教师不能在“平等”的地位上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很在乎学生是否服从管理,不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动辄以“指责”代替“指导”,使得课堂气氛“庄严肃穆”;同时,“满堂灌”、“问答式”等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倍感压抑。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同样,学生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才能充分地彰显个性,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当学生处在一种紧张、压抑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下时,怎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对话”欲望?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教学策略,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而在“平等”地位上的师生间的对话,不仅能够起到沟通思想、启迪思维的作用,更是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的有效手段。“平等对话”要求教师要多一点理解与宽容,少一点武断与专制,要能够放下架子,舍得走下讲台,敢于走到学生中间。在这一点上孔子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没有高高在上板着脸孔对学生,而是坐在弟子中间,这样开导他们:“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他以和蔼的口吻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你们就不敢尽情说话。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弟子们才能够各言其志而无所避忌。
因此,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民主和谐的阅读环境中,点亮智慧之灯,共享阅读的快乐,挖掘阅读的潜能。
二.合作学习——实施民主教学的手段
课标明确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要形成民主高效的阅读课堂,师生、生生之间必须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和谐共振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搞好合作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前的阅读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分组活动”的现象:同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在课堂上,或组内成员相互听读课文,交换阅读收获;或相互质疑个人发现的问题;或针对教师提出的(或课堂生成的)问题,七嘴八舌展开热烈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习主体的学习热情。但是,诸如此类的合作学习必须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否则课堂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极端——“放羊式”,一旦教师失去主导作用,教学气氛会走向吵闹、走向浮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会从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走向盲目追随同学的看法,结果同样有害。所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在充分挖掘教材、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组织和引导好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学生分组活动过程中,教师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深入学习小组,不仅随时帮助学生排除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及时了解学生课堂的思维动态,为学生的理解和创造做正确引导。这不仅有益于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也会促进教师的发展:从学生的理解中得到启发,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搞好合作学习,还要处理好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独立阅读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合作学习的前提。进行合作学习要求每个阅读主体能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进行独立阅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如果没有自己的发现,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认识,就无法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来整体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合作学习才有可能进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好习惯。尊重他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相互尊重可以化解交流、沟通中的障碍。每一个阅读主体都希望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得到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认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尊重不同的阅读感受,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相信别人的认识对自己有启发作用,这样一来,合作学习就能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就能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那种忽视独立阅读、只想接受现成结论的人,或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妄自尊大、抑或妄自菲薄的人,是永远与合作学习无缘的。没有独立阅读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分组”之类的学习形式,最终不仅不能形成民主的课堂,相反地还将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发挥好应有的主导作用,以使学生在面对面的促进性的平等互动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三.个性阅读——实施民主教学的目的
对于阅读,苏辙有诗云:“试探箧中书,把卷揖前修,恍如返故乡,亲朋自相求。”他把读书比作与前贤相交,犹如返回故乡与亲朋交谈,充满亲情与乐趣。阅读就是走进他人的世界,体验自己的人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要求阅读主体“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当前的阅读课堂上,师生更关注的不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问题的结论,那些结论不仅是“现成的”,而且是“标准的”,教学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学生习惯于倾听“老师的”分析,思考“老师的”问题,完成“老师的”作业,接受“老师的”结论,自主意识的缺失使阅读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学习过程处在一种“无我”的状态,个性阅读因而变得黯然无光。这种迷信权威、缺乏个性的阅读课堂,学生怎么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怎么能够实现真正民主平等的对话?
个性阅读,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人不同的见解。一方面,个体的差异使得不同的阅读主体对同一个文本的阅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文本本身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有的文本,特别是文学作品,更具有开放性,所以,不能因为别人眼中的“他”与自己心中的不同,就盲目追随别人,或随意否定别人。大家在一个群体对话过程中,进行自觉地提问、质疑、反驳,各种意见相互碰撞、交流,“去伪存真”,“求同存异”,从而形成对同一文本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最终实现认读感知、了解分析、评价鉴赏、想象创造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升华。
个性阅读,要求教师不能以教学参考书上现成的结论,或以一己之见束缚学生的头脑。阅读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师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的不同,有时对文本的理解甚至出现相悖的情况,“争论”就会成为课堂的必然。这时候,如果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以武断的“结论”来结束“争论”,一定会扼杀学生灵动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因而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还将回到“一言堂”状态。相反地,如果教师能够以民主的心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顺应课堂教学的生成状态,针对“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适时适当进行点拨,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进行的思维碰撞就有可能擦出创造的火花。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承认并尊重阅读个性差异的前提下,按照平等原则展开对话并达到认识的沟通,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个性阅读的快乐,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亟待引进“民主”这一制度,以确保师生能够在充满民主气氛的阅读课堂,按照平等原则共同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教师一旦“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中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高涨起来”(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学生一旦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主动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主体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在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阅读课堂上,学生个性的色彩会张扬得更加绚烂,思维的火花会碰撞得更加耀眼,创造的灵感会降临得更加频繁。
包玉梅,教师,现居江苏新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