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语文学习比作是一片葱郁的森林,那么综合阅读就是一颗亟待成长的幼苗。为了让这棵幼苗茁壮成长,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指导阅读方法、保障阅读时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都只是阅读中“吸收”的过程,如果仅有内在的吸收而没有外在的表达,阅读的效果到底怎样,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我们将无从得知。只有通过外在的表达、交流和展示,才能了解阅读的效果,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我设立了“每周必谈”一课时,用于交流展示:或交流阅读心得,或推荐精品佳作-------这样既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能共同分享阅读的成果,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阅读的快乐。有几点做法在此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首先要做的是用精彩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让他们喜欢阅读,迷上阅读。启迪学生感悟“书是甜的”。
据传,犹太民族具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而高尚的追求。相较而言,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我们总是习惯用“头悬梁、锥刺骨”来劝诫学生,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苦口的良药固然利于疾病的治疗,甜口的良药不更利于治病也更利于怡心吗?我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学生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当今各种先进的媒体普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更愿意坐在电视机前而不是去读原著。去年寒假里省电台对比播出真人版和动漫版的《西游记》,开学后很多同学还“乐不思蜀”,津津乐道。我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交流这两部电视剧在编剧、演员选用、音乐制作、场景搭配等方面的不同,让读过原著的同学谈谈主要人物、情节和场景与自己想象中的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做导演,你会拍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吗?由此让学生明确电视固然能带给我们视听方面的享受,但它反应的是导演对作品的理解,剥夺了我们由阅读原著而产生的想象的快乐,禁锢了我们的想象力;之后不少学生丢下电视去读原著了。吸引学生读书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编演课本剧、讲故事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编写手抄报、荐书卡等活动。这样就让学生被读书所吸引,让他们通过实践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其次,师生共同探讨,推荐精品佳作,交流阅读心得。
读什么、怎样读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呢?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所以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引导学生远离粗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师友。还要学会浏览,不动笔墨也读书。哲学家培根认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面对上代传送下来的“珍贵的货物”,我们绝对不能草率地对待,而应积极地加以吸收。如果固守“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陈规,读每本书都提笔在手,及时地划一划(划精彩处)、摘一摘(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是达不到博览群书的目标的。所以,快乐阅读还要学会快乐浏览,学会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
第三,师生共同聊书,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聊书”是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阅读的成果。许多老师在学生阅读后喜欢向学生提问,这样做主要是想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记住了故事。但不少学生对这样的考查感到不耐烦,甚至因此渐渐对阅读活动感到厌烦,根本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所以,我觉得阅读后应当与学生“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老师不要按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判断,虽然老师的社会阅历和阅读经验,自然在理解的深度上是学生所不能及的。但学生没有那么多思维定势,而且特别善于发现细节,在对故事的理解上,老师并不总比学生高明,比如文本中涉及到安徒生的《丑小鸭》时,有的学生对传统的主题“丑小鸭经过种种困难的磨练终于蜕变为美丽的白天鹅”提出异议:丑小鸭本来就是由天鹅蛋孵出的,它不努力也最终会变成白天鹅。这个观点很新颖,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从情节上讲确实如此,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对文本的认真思考,然后从文体角度——童话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聊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能认真担当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让他们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得到教益。
第四、与文本进行对话,与同伴进行交流展示。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人应该把书读活。所谓读活,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阅读交流,不仅是口头的,也是书面的。博览群书并不排斥精读细研,关键是要把握好二者的比例。“每周必谈”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既是交流,更是展示,在学习《叶》专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预习。让他们以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方式在交流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结果那堂课异彩纷呈:一张张设计精美的手抄报,一本本文采飞扬的读书笔记,一个个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幅幅画,一首首歌,一阕阕诗——都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风采!个别同学的表现令老师也自愧不如。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分享着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态度。这样的课,对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强迫和无奈,而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我们提倡交流,这是因为只有交流,才能真正的引导学生;才能让师生走进彼此的心灵;才能彼此接纳不同的见解,只有交流,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徐德珍,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