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被高尔基称为“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作品的高度,细节决定作品的深度。可是,实际上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过认真的品味和涵咏,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损失。
细节描写在文章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容忽略。我们解读一篇文章,如果抓住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我们能找出许多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的例子。
一.通过细节解读作品的主题
《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组细节描写:“(刘和珍君)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此处,作者只描写了子弹的出入部位和一根棍子,却表现出了反动政府不择手段地枪杀青年学生的下劣凶残与中国的女性临难之沉勇和友爱的主题。
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的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通过细节解读人物的性格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再来看看鲁迅的《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分。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特征。
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暴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三.通过细节解读情节的发展
有些细节描写,在小说中不仅描画性格,深化主题,也可以穿针引线,使结构紧凑,前后照应。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
四.通过细节解读人物心理活动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到先大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亲切的语气,精细的动作,把老祖母对孙辈那种又是责备、又是疼爱、又是喜悦的复杂心理,都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
《雷雨》中鲁侍萍的两句话很能反映她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此时,鲁侍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只能欲说还休,作者巧妙地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来表达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什么都有,真是百感交集。
总之,细节描写虽然不是情节发展中的主要构件,而是作品最细小的成份,是“细胞”,但它却可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可以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处处体现着“细节不细”的辩证法。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正如那一滴映出了太阳的光辉的水和那一片见证了肃杀的清秋的枯叶一样,细节描写往往能揭示出事物重大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分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住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聂百华,刘启杰,教师,现居湖北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