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405589

  

练笔

◇ 李天梅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换一种思维,不要刻意寻找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写,寻常小事先记下来。这样,转换视角,从找寻“高大完美”到“平凡琐碎”,学生的笔下流畅起来,见闻思感,无不入文。有位同学的练笔写的是妈妈的朋友上门推销保险,妈妈恰好有事不在家,只有我招待客人。我对推销保险特别反感,对客人异常冷淡,但这位阿姨似乎浑然不觉,一直等到11点半才无望离开。文章最后写道,这个阿姨脸皮真厚!
  这样的练笔在学生中占大多数,如果任其自然,作文就不能迈上新台阶。于是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对于上文提到的练笔,我在班上朗读后,启发学生用心去体会:那位阿姨为什么做保险推销员?这是一份很轻松很体面的工作吗?如果她是自己的妈妈,你会怎样想?修改后的文章,有了很大进步。其他同学也深受启发。他们知道寻常小事也蕴涵深意,就看你能否做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
  练笔,使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人和事,及时记录下来,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又为自己的作文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二.模仿文本
  
  写作技能的提高常常从模仿起步。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就一篇范文来说,无论是它的立意、构思,还是语言等方面,都可供学生模仿写作,而模仿又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一点一滴地有重点地选择模仿。每学期六篇或八篇大作文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仿写要求,而练笔以其灵活、轻便、训练量大的特点,可以尽情让学生练习写作技能。
  在有重点的、局部仿写的基础上,练笔也可以将习得的点滴知识、基本技能“聚集”起来,加以“组装”,使之融会贯通,由片段到成文。如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每叙述完一个事例,都有强烈的抒情议论来点明中心,可以让学生模仿其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练习作文。
  
  三.随文补白
  
  除了模仿文本的写作技巧,练笔还可以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发挥独特作用。
  课文中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例如,在教学萧乾的散文《枣核》时,有一节内容是“忆北海”。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话,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再现当时的情景,两位老人在月下会说些什么?这样的练笔锻炼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绵长。在古诗的意境处练笔,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深刻理解,强化学生对诗中人物和古诗作者思想情感的体验,又可以锻炼想像能力,提高写作技能。例如:《山居秋暝》可以让学生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想象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景色,展开练笔。《兵车行》品读“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所叙述的画面,展开练笔,加深对诗人感情的领悟。《雨霖铃》赏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想象诗人酒醒后,对着岸上的杨柳,天边的残月,思念意中人的情境。
  
  四.以写促读
  
  除了勤写练笔,我还要求学生在练笔本上每周摘抄或剪贴一篇美文,还要写出点评,以做到阅读的深化。这样做是想通过练笔,以写促读。
  为了借助练笔,促使学生广泛地阅读,我在练笔的命题上苦心经营。命题的练笔,要能为学生的阅读明确方向。为了完成练笔,他们自主阅读,广泛搜寻,筛选信息。写入文中也许只是少数,大部分知识都积淀在脑中储存起来。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疱丁解牛》的读后感,发现有一位同学写得特别好,问其缘故,原来动笔前查阅了有关庄子的大量资料。
  练笔的题材中,有一部分是读后感、评论类的。学生读了一部名著,看了一篇时文,心有所感,也写在练笔中。如评价某个文学形象,评论作家的写作技巧,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也可以用练笔的形式予以检查,如国庆长假,要求学生看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而这期间的练笔必须与书的内容有关。
  总之,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是作文的教学规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练笔确实是一种培养学生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好办法。
  
  李天梅,安徽工业大学附中教师。

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