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大家只对一位来自外市的同学印象深一些。
闻此言,我不由得悲从心来:金子般的童年,却不见童真与稚趣,花季的少年,竟演绎成如此呆板。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不少班级举办的“一分钟竞选演说”活动,尽管每个人竞选的目标不一样,但他们的竞选词却如出一辙,无非是承诺要做老师好帮手,同学们的“义务兵”等等。孩子的思维空间如此狭窄,思维方式如此单调,思维能力如此弱化,真让人不愿往深处想。
毫无疑问,处在花季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特殊的敏锐性,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触觉、视觉和感觉与成人相比,更具独特、新鲜、活泼、可爱之处,但如今反映在课堂上、演讲台上,却是如此枯燥、乏味、教条,这不能不让人要问一个为什么?
学生的言行折射出的是我们的教育状况,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实践和教育创新等方面,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和改革正在进行;学校也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因材施教;社会上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创新大赛也时有所闻。但是,细细推敲,这其中真正有童趣、有生机、能激发孩子创新欲的东西较少,成人化的成份过多。是我们的学生成熟早了,还是我们灌输的成人的东西多了,从而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无形中给他们套上了“心智枷锁”、模式化了他们的思维?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的。
客观地说,一些孩子的思维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关。过分强调同一性而漠视个性差异性、创新性的直接结果是养成了孩子依赖书本、依赖老师、依赖标准的“习惯”,最终导致的是个性和想象力的“瘫痪”,形成质疑能力差,辨别能力差,尤其是创造能力低下的弱势。
细细想,孩子们的“异口同声”这一不良现象并非只是学校教育的某些弊端惹的祸。为何如斯说?因为,我们有些还未入学的孩童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江苏综艺频道的“无敌小宝贝”这一专栏,其中有一出就是小宝贝们进行亮相式自我介绍,他们的自我介绍内容也相似得惊人:“Hi,大家好!我叫×××,我性格外向,爱好广泛。今天能来参加这个节目很高兴,希望大家喜欢我、支持我,谢谢!”完了还一个不漏地向观众送上个飞吻。试想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怎能“说”出这些活脱周杰伦、张惠妹式的台上套话呢?这些小宝贝都说自己性格外向,我就亲见其中有些宝贝一见一大堆陌生的现场观众差点没找妈妈躲进其怀里去。这些不能不说与我们家长的家庭教育及传媒影响有关。我们不少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规定孩子的言行举止,比如,在吃饭时,就要头顶还低于桌面的孩子“熊腰虎背”地坐好,为何不让孩子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坐姿呢?又如:孩子摆弄玩具时,就“警告”之,不能摔,不能拆,弄坏了没法修;好个“没法修”,为何不让孩子玩玩具,却让孩子侍候玩具?为何不这样说?——自己玩,玩坏了自己再想办法修好。如此等等,可见孩子在入学前就已“遭受”了家庭教育之蒸笼“模式化”的蒸烤。因而,这也是值得我们家长反思的。
模式化的教育,即使培养出了所谓的“龙”和“凤”,他们也是飞不高、走不远的。孩子的灵性缺失,创造力贫乏,这种状况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愿意看到的。沙捏在手里,如果太紧了,反而会漏得更多更快。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有突破,鼓励孩子对课本、对课堂、对生活提出质疑,触发他们的灵感,逐渐形成多维、多角度、立体式的思维方式、切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显然,开启孩子的心智、放飞的孩子的想象、转动孩子的脑子,让精彩、新鲜、活跃的世界回到孩子们手中、眼中和心中,这不仅是教育者的理想、家长的愿望,更是教育者、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所有的孩子,以自己的多姿多彩亮相世界、奉献社会,这世界才会五彩缤纷,那时,我们的“教育”才是当之无愧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阶梯和摇篮。
姜志岗,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