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405591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刘振芳

  在习作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时常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苦恼,有些教师也挖空心思的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技巧,但往往不如人意。我认为,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各方面入手,采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写作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作文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活中的美要有所发现。因此我教导学生要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汲取养料,并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事,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并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常言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语文这门学科来说此话则更有深意。它足以说明,要想使学生说话振振有词,条条有理;要想使学生写作文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就必须引导学生平时多读书,多看报,多聆听群众话语,多收集一些活生生的材料,归根结底就是多集纳语言。那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长日久,脑海里就会收
  藏众多的生动语言,再经过吸收消化,就会口若悬河,下笔千言。
  
  二.欣赏美文,迁移模仿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才能“破万卷”,书读得多,知识才渊博,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迁移运用,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借鉴写作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迁移运用很重要,但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驾轻就熟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可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可适当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带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接着“与古人神似”,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使文章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优化作文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实际体验,只凭空想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要从根本上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树立“大作文”的观念,从优化作文的氛围环境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组织学生文学社、出版手抄报、举行作文演讲比赛、作文擂台赛、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开展墙报和班报比赛、调查问卷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增长才干;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四.抓住灵感,积极创作
  
  灵感就是思维的触发。王梓坤教授有一段生动的解释:“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电线’,把所有的有关信息保存着、联系着;同时大脑还把过去有关的全部知识紧急动员起来,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关头。一旦得到启发,就像打开电钮一样,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即大放光明,问题马上解决。”由此可见,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许多“信息”,没有原来架起的许多临时“电线”,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做好前面的两步,使写作的灵感有机会“诞生”。灵感并不神秘,但灵感的产生稍纵即逝。因此,我常教育学生一旦产生了灵感就要抓紧时间,把它写下来,从而使得灵感的生命得以延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刘振芳,教师,现居河北内邱。

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