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稿理由: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
近年来,青年学生中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相关资料显示,自杀已经在我国青少年的死亡率中排第一位。远的不说,仅在笔者所接触和干预的心理患者中就曾有三起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案例。这三名患者虽然就读于市内外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但在个性上却有共同的人格缺陷,那就是:视生命如儿戏,脆弱、自卑并且过分自怜;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责任感,考虑问题只从个人感受出发。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我国长期缺乏生命教育不无关系。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高一学生思维已趋成熟,生命意识的培养,显得更是紧迫。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适时、恰当地渗透生命教育,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此外,生命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之个体。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生命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一母同胞的双胞胎,其容貌、气质、身材也还是有诸多不同,更别说人的天赋、秉性。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自认成绩不好、容貌不佳或身材、生理方面有缺陷而自卑的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把自己都看成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不可代替的、无法重复的个体,从而欣赏自己,也悦纳他人。因此在解读文本的同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拓深拓展开去,让学生坚信:一个人的价值是不可被磨灭的,“你”是很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即便你有很多缺点抑或缺陷,都是弥足珍贵的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生命个体。
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欣赏生命之瑰丽
中学阶段,是人生意识日益觉醒、情感世界丰富多彩的岁月,是以挑战者姿态迎接一切的年龄,是每个人开始理性地追问生命旅程方向的季节。同时中学阶段更是一个特殊的生命驿站,成长的欢乐与烦恼,人生的感悟与赞歌,在这里汇成一支独特的青春旋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利用文本这一载体,让学生在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受生命的多彩,编织人生的梦想,实现精神的发育与生命的丰盈。就拿执教“吟诵青春”这一专题来说吧,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诗意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涵,除了让学生领会“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还通过反复的品味和吟诵过程,让学生走进青春,走进生活,走进历史的长河,走进本专题青年诗人们的视野,在他们青春旋律的歌唱中,感悟他们青春的风华、青春的激情、青春的使命,用他们的精神情怀培育学生丰盈的人生品格和健全的精神家园,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美好和神圣,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
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世上没有绝对的一帆风顺,只有相对的顺心如意,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烦恼,只不过其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些人善于变痛苦为动力,善于变烦恼为快乐;有些人却深陷不如意的苦海,越活越会感到没有意思。“祝您吉祥如意”,仅是美丽的谎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而不变的是事物的本象,做好心情的环保很重要。所谓“哭也一天,笑也一天,为何不开开心地过日子!做也一天,坐也一天,为何不努力学习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中国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反而忽视了死亡教育。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很难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不良思想的侵蚀,他们欠缺有效积极的处理方式,其中有一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和困难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甚至采取报复他人、毁灭他人的行为。据了解,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残忍,有的青少年杀人后还能正常上学,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没有恐惧感,没有罪恶感,他们对生命的无知令人震惊,在他们眼中,生命的价值不过就是“碳水化合物”。某校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在接受我的心理辅导时,就曾大大咧咧地说:“反正也不是我自己要来到这世上的,这条小命不要也罢”。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如此无知,对死亡的认识如此浅薄,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们去珍惜和尊重生命呢?曹操诗云:“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在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因势利导:生物有机体的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对人类的死亡你怎样理解呢?对轻生现象你会怎么看待?怎样正确面对死亡?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人无法避免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地避免非正常死亡;人无法避免物质死亡,但是却可以避免精神上的死亡;人不能把握正常死亡,但是却可以把握非正常的和不光彩的死亡等道理。
四.“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实现生命之和谐
《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一文的作者王北生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四个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
生命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学会与自身的和谐。人类最大的痛苦往往源于自身的不和谐,世界不和谐的根本也源于个体生命的不和谐,个体生命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分裂状态。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剧增,脆弱的心理容易导致心态的扭曲、人格的变态,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和坚强的意志。
与此同时,生命教育也要让青少年学会与他人及社会的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什么是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沟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以创造为己任。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和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动地调适自己去服务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生命教育还要让青少年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一文,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它警示我们: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还要保持必要的克制,学会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像善待自己和家人一样善待自然。只有这样,人类与自然才能长期共存,共创永恒。”这是我在执教《像山一样思考》时的结束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
参考文献:
[1]童潇主编.走向学习型社会〔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2]张大军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
[3]周国平主编.智慧和信仰〔M〕.北京:中国盲人出版社,2006年.
[4]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建〔J〕教育研究,2004,(5):26.
[5]肖川,徐涛.论教育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21
[6]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黄飞宙,教师,现居浙江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