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0年第1期 ID: 141041

[ 支建平 文选 ]   

多维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 支建平

  议论文写作应以议论为主,重在分析说理。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缺少分析,论点与论据不能互相渗透、交融。一言以蔽之,议论文的本质就是分析说理。因此,指导高中生写好议论文,必须把握好分析材料的方法和技艺。
  
  一.本质分析法
  
  分析,不等于面面俱到的议论。全面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科学分析。本质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出事物的属性、要害。从而,体现说理的论证力量。
  例1、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911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学生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以上文字,作者在列举了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有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论据确凿,论点和论据榫接自然。
  例2,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物质财富,守住的是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精神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在叙完事例后,通过简约的评论揭示了事件所蕴含的实质,加强了论据与论点的联系。从而,使论点更为突出。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论据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意义。如果不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点缀。从这一意义上说,本质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的议论方法。
  
  二.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或由因到果的归纳,或果到因的追索。简言之,因果分析法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材料分析说理的一种方法。它是用原因和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例3,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他的丑陋,而这正是他所不愿看到的。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愿接受镜子如实的反映呢?其实,八戒完全可以凭借镜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乃至施粉黛,正衣冠。
  这一段文字,用因果分析法阐述了猪八戒打碎镜子的原因,并且指出应该如何正视自己。观点鲜明,意蕴丰富。
  例4,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让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唯独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导致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法被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马谡不懂兵法吗?否。他自幼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终于平定南方边疆,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致使司马懿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有成功的希望。(习作《自信,但不能盲目》)
  这一语段,凭借历史事实,从原因上析出了马谡失败的本质,揭示了盲目自信必将贻误大事的观点。史料翔实,观点与材料和谐统一。可见,在因果分析的过程中,论据是推出论点的根据。是否能推出必然性结果,这是选用论据的一项主要标准。无论选用理论论据,还是选用事实论据,都有“推出”和“推不出”两种可能。“推出”的论据,反映了论据与论点的蕴涵关系,即内在的必然联系。马谡虽然熟读兵书,但是由于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导致街亭失守的可悲结局。换言之,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是马谡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例(4)中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存在着必然性。“推不出”的论据,往往只反映论据和论点间的局部联系或偶然联系。对此,暂不作赘述。总之,因果分析中,要十分重视论据与论点的必然联系,不能以偏概全。
  
  三.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透析出来。从而,形成毋庸置疑的论辩力量。
  例5,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通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战斗的笔,成为一名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上述语段中的结句显得突兀,事例与结论间衔接不紧凑。如果在得出结论之前,进行假设性分析,那么就会增强整个语段的辩证力量。例如: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个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一经添加,就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可见,正确的选择最终使他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在进行假设性分析时,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倘若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你所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假设。这样,所推出的结论就会在正反对比中显示出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例6,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传说,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便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动作,可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虚伪做作的典范。倘若邯郸能在学步之时,融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步伐特点,或许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令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还会成为富有个性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可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是何等重要。(习作:《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这里,作者用假设分析法在褒贬之间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四.正反分析法
  
  正反分析法,是一种对比议论的技巧。观点有正必有反,有真必有假;求正而先求反,论真而先论假,也就是通过否定反的、假的,证明正的、真的。换言之,就是将正面论据(或观点)与反面论据(或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达到鲜明地证明观点或深化观点的效果。
  例7、确实,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他们绝不把自己的才能向别人夸耀,也决不把自己的成绩作为谈资。他们只是兢兢业业地忠于自己的事业。有了成绩,他们从不满足,而是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可是,一些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不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而文过饰非,自高自大。纵然他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他们也要像揪住救命稻草一样视为珍宝,而沉湎于自吹自擂,把点滴成绩视为莫大的“荣誉”。这种愚蠢可笑的做法不正是无知的表现吗?
  这里,运用对比,有力的证明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人”这一观点。使用对比论证时必须注意:构成对比的双方应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议论,立足点应相同;同时,双方一定要确定存在可比点才能进行对比。
  
  五.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即对所叙的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处,发现异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进而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者以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对比,凸现写作的目的。
  如: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丰硕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与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他不懈努力,却屡屡失败;屡屡失败,却又不懈努力。十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与汗水,付出精力与智慧。
  这里,作者列举了事业上成功的两个典型事例,指出了不同之中的相同点,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付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一形式,以现实与历史作比较,旨在以史为镜,针贬时弊。如: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己;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永恒”。纵然蒙受委屈,也不随波逐流,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魂归关西,也要尽扫狼烟,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贫,也愿怡然自乐,是高雅的选择。而今,有多少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水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这里,列数历史上的显赫人物,提炼出他们的精神内涵,笔锋陡转,古今榫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缺失现象,浓缩了“选择永恒”的时代意义,将“选择永恒”与传承文明、珍视生命有机联系。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思想的契合点,在“选择永恒”与传承文明、珍视生命间找到了思维的发散点。
  综上所述,多维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能使论点与论据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只要灵活运用,随机取舍,就能驾驭自如,笔下生花。
  
  支建平,教师,南京师范大学06级教育硕士,现居江苏通州。

多维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