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新课程时,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能用学习指导自己的生活。在课堂上,我着重从四个环节上做了尝试。
一.注重对新课题的导入,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如果人们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他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要让学生有学习的“食欲”,激发其求知欲望,就要有一个吸引学生的导言。
有没有一个好的导言关系到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抓住学生的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与课文内容有密切关系而又吸引学生的导言,力求先声夺人。记得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上课我就这样问:“同学们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啊?”学生们立即兴奋起来,有的说捉迷藏,有的说丢沙包,有的说过家家……童年游戏的快乐仿佛又来到了身边,我适时引导:“那你们知道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喜欢在哪里玩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这样既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劲头,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了文本。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快乐的学语文。
新课改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弘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废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学生、课程内容、学校等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恰当让学生自己动手,采取画图、表演小品、自编课本剧、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力图使文本内容有情有景,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想象力,挖掘其潜能。
在教学古诗《望岳》时,我启发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借助想象,画一幅能体现诗内容的画。这使学生很感兴趣,为了把图画好,他们反复读诗,讨论诗,仔细揣摩、感悟,不多久,一幅幅内容各异的画就呈现在眼前,古诗中蕴含的难以用语言讲明白的深意在此过程中也就被学生参透了。
三.注重文本与现实的连接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在课堂上,我适当的将文本中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人”的内涵并指导应用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如上学期我在教学《论语十则》时,联系文章内容我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说出有自己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学生谈到自己以后要及时复习等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谈到与别人相处时要友好等处世态度。我适时引导学生。学生也切实感受到学习对自己的好处,都表示愿意学习并决心努力学习。
前几天教学《孙权劝学》一文,在分析了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想学习哪个人物的做法。班长谈到以前自己因性子急,要学习孙权劝人的艺术,耐心的说服别人;有的学生要学习鲁肃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有的学生谈到要学习吕蒙知错就改刻苦学习的品质。看到学生诚恳的发言。我感动的说:“我们都用宽广的胸怀看待包容别人,我们就会团结友爱,我们的班集体就会融洽和谐”。
四.利用恰当的总结与反思,梳理知识系统,明确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与生活。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注重对课堂所学的总结,使学生明确学了什么,是怎么学的。这方面的探索有三种方式。一是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明确学习内容。二是时常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三是在每堂课结束时,我都让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学习本堂课所受的启发和收获。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师承载着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责任,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理解体验;给学生更多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语文教师如果把每一堂课当作完成一件艺术作品那样去用心经营自己的课堂,语文课定会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田维秀,教师,现居山东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