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这两“端”掀开冰山一角
薄三郎
凭借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的研究成果,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分享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是DNA与相关蛋白质的复合体。端粒主要有两大生理功能: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合;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早在1938年9月,著名遗传学家赫尔曼·穆勒在《染色体改造》的文章中谈到,端粒对染色体的末端起到封闭作用,如果染色体不被这样封闭,染色体就不会持续存在。与此同时,另一位遗传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囿于实验条件和技术,他们未能继续深入研究端粒到底具有何种特殊功能。
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基因重组技术为科学家研究DNA打开了一扇大门,随着人们对DNA聚合酶研究的深入,新的问题随之而来,DNA每复制一轮,末端都将损失一段DNA片段,如果没有补偿机制,DNA在经过万千代复制后,终将不断缩短甚至消失。这一难题,被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称为“末端复制问题”。
此次诺奖得主布莱克本也在思考这一重大科学问题。1978年,她在四膜虫的rDNA末端发现了约50个串联在一起的六核苷酸重复序列CCCCAA。原来,端粒巧妙特殊,通过重复的序列来解决“末端复制问题”。1980年,布莱克本在学术会议上报告这一成果时,引起绍斯塔克的注意。当时,他正尝试在酿酒酵母里,建构人工染色体,却每每遭遇被降解的结局。布莱克本的报告,让他茅塞顿开。他进入布莱克本的实验室,将四膜虫端粒序列整合入质粒,并将该质粒成功转入酵母细胞,使人工染色体走入现实。
另一个问题是端粒的DNA片段如何复制。布莱克本意识到,应该存在一种专门的“酶”,专职端粒的复制工作。本次诺奖的另一得主格雷德,在实验室泡了两年,于1984年终于发现细胞内合成端粒的端粒酶。
随后20余年里,科学家逐次揭开端粒酶RNA亚基、催化亚基的秘密,为完整揭示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现在,人们可以气定神闲地回答,端粒和端粒酶是多么重要的问题了。
端粒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以此保证DNA序列的完整性。此外,端粒能“锁住”线粒体末端,避免与其他染色体重组或被破坏。打个形象的比喻,它像工人头顶的安全帽,全为你的人身安全着想。然而,随着染色体复制次数增多,端粒仍将不可避免地缩短。换句话说,安全帽用久了,也会脆弱不堪。这带来两个重要问题,衰老和肿瘤。
科学家们认为,器官衰老的早晚与端粒大有关系,端粒的长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物学的年龄标记。作为细胞内染色体的末端结构,端粒像保护伞一样维系染色体遗传基因的稳定性。随着细胞的每一次分裂,端粒都会丢失一小段。经年累月之下端粒缩短,完整性逐渐丢失,保护作用开始变弱,细胞的衰老终于来到。2008年1月,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蒂姆·斯佩克特教授发表了《内科学档案》,将端粒与衰老的关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也有科学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值得肯定的是,端粒是解答衰老之谜的关键一环。
非常自然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能人为控制端粒长度,对其严格保护,是否能延缓衰老呢?想法虽妙,科学家的答案是:一切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要知道,通过基因治疗使细胞的端粒酶重获活性,已具有现实可能性。端粒酶虽能“保得住”端粒,进而使细胞永生化,但继而衍变为肿瘤细胞可能性非常大。简言之,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有关,也与肿瘤(癌症)有关。在这两者之间,你想要哪一种结果?因此,未来研究仍需“向深处着手”,加大端粒和端粒酶的基础研究深度,寻找掌握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与关系。
(选自《新民周刊》,2009年10月,有删减)
1.下列叙述不属于“端粒”的作用的是( )
A.端粒是DNA与相关蛋白质的复合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B.早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便意识到了端粒对染色体的封闭作用,如果没有端粒的封闭保护,染色体就不会持续存在。
C.端粒能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合;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问题”。
D.端粒影响器官的衰老,生物体寿命的长短与端粒关系非常密切。
2.下列有关“端粒”和“端粒酶”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家杰克·绍斯塔克将四膜虫端粒整合入质粒,并将该质粒成功转入酵母细胞,使人工染色体走入现实。
B.端粒酶专职细胞内端粒合成复制工作,确保端粒长度不会发生变化。
C.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端粒像保护伞一样维系染色体遗传基因的稳定性,端粒的长度与染色体结构基因的完整性有关。
D.端粒酶是一柄双刃剑,既是保护端粒的英雄,也是制造癌细胞的元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结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于1978年在四膜虫rDNA末端发现了约50个串联在一起的六核苷酸重复序列CCCCAA,首次回答了“末端复制问题”。
B.自1984年至今,科学家逐次揭开端粒酶RNA亚基、催化亚基的秘密,为完整揭示端粒DNA片段的复制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
C.端粒和端粒酶的此番获奖,将极大推动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蓬勃开展,将有助于医学上衰老与癌症难题的破解。
D.随着端粒和端粒酶相互之间的作用规律与关系逐步揭开,通过控制端粒长度,使细胞永生化,便能延缓衰老。
4.依据原文信息,简要回答“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5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27分,选择题每题5分,翻译12分)
游仙都峰记
(清)袁枚
或告余曰:“子从雁宕归,则永嘉之仙岩、缙云之仙都峰,均可游焉。”余谨识之。误记仙岩为归途之便,舟行十里,方询土人。曰:“南北殊路矣。”心为缺然。及至缙云,以仙都谋之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余遂绝意于游。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①,望前村瓦屋鳞列,从隶曰:“此虞氏园也,盍往小憩?”如其言,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仍还旅店。
将弛衣眠,闻门外人声嘈嘈,则虞氏昆季②,曰:“别后见名纸,先生即袁太史乎?”曰:“然。”乃手烛上下照,唶③且骇曰:“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年当百数十岁。今神采若斯,是古人复生矣。愿须臾留,明日陪游仙都。”余未及答,而少者卷帐,长者捧席,家僮肩行李,已至其家,折塈④张饮。次日,厨具馔,里具车,导入响岩。石洞隆然,叩之应声。有小赤壁,有鼎湖,草树卉歙⑤,高不可上。仙榜岩雉堞⑥横排,可书数百姓名。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于大方石上有宋嘉定磨崖,及王十朋诗,约略可识。未一日,而仙都之游毕,仍宿虞氏家。
嘻!是游也,非虞氏主之,则仙都不可游;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非日尚晏温,或有雨,则从隶虽请亦不往;非具生纸以名通,则虞氏亦不知我为何人。我之当游仙都,仙都之当为我游,天也,非人也。然仙岩咫尺可游,而于意外失之。仙都心已决舍,万不能游,而于意外得之。一游也,无大关系,而世事之舛午如是,其它何可类推哉!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主人名沅,字启蜀,为唐水兴公之后人。
(选自《闲雅小品集观》)
[注] ①昳(dié):太阳偏西。②昆季:兄弟。③唶(jiè):赞叹。④塈(jì):休息。⑤卉歙:《汉书》司马相如《上林赋》“浏莅卉歙”,王先谦补注云:“犹呼吸也。”⑥雉堞:城墙。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是( )
A.南北殊路矣 虽世殊事异,其致一也
B.非虞氏主之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园主迎入茗饮,未暇深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D.非从隶有请,则不诣虞氏 遂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或告余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我之当游仙都之二虫又何知
C.我辈幼读先生文,以为国初人 引以为流觞曲水
D.余遂绝意于游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情节极具跌宕之美:有意游仙岩而不得,专程访仙都又被县令泼了冷水,正当兴味索然之际,忽然遇上个素昧平生之人,于是柳暗花明,既游了山,赏了景,又交了忘年友。
B.在作者“仙都心已决舍”,以为“万不能游”的时候,虞沅因为仰慕其出众的文采与高尚的德行,特延请至家,陪游仙都,使作者心愿得偿,其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可压抑的喜悦之情。
C.文中的邑宰“有难色,以溪涨辞”,其犹豫推脱之态跃然纸上;而虞沅兴师动众的拜访,盛情隆礼的款待,全程陪游的安排,其好贤之德表现得淋漓尽致。二人一官一民,虽着墨不多,但对比鲜明。
D.本文虽题为“游记”,但作者用意不在山水之乐,所以对仙都峰的描写极为简略,而着意于感叹人生遭逢之奇,文章寄寓深远,实为一篇抒情散文。
8.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行三十里,止黄碧塘,日已昳,望前村瓦屋鳞列。(4分)
翻译:
②旸谷为溪水所啮,非梯莫登,仅遥瞩。(4分)
翻译:
③亟记之,以志遭逢之奇,以表虞氏好贤之德。(4分)
翻译: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按要求完成9—10题。(共16分,每小题8分)
菩萨蛮(宋·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絮飞,离人犹未归。
9.在文学史上,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被后世所激赏,殊不知叶诗正是化用了比自己早近一个世纪的魏夫人的“出墙红杏花”。其实,本词所写之景历来便为人所称道,从上片任选两句,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
10.词的下片于写景之中着力于叙事抒情,试分析下片人物形象及其情感。
答:
四.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按要求完成11—15题。(37分)
孤舟渡
张爱国
我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我没命地逃跑着,面前却横上了一条宽阔的河。
河面一片血色。
我得到了一只小木船。我跳上船,才划出不远,就见一个黑汉子挥着手跑来,叫着,好人,救救我!救救我啊,好人!
近了,我看清了黑汉子,他竟然是多年前冒着巨大风险救我性命的恩人。黑汉子也认出了我,说,真是天不绝我啊。
我赶紧将小船向岸边靠去。
好人,也救救我啊!又一个白汉子叫着跑过来。一看,白汉子竟是几年前我救下的人。白汉子激动地说,恩人,感谢上天,又让我遇上了您,我有救了!
可是,我的船只能带一个人了。我说,我带你们哪一个呢?
恩人,您自己决定。想了想,白汉子又说,恩人,今天,即使您不救我,我也会感谢您的,要不是您当年大仁大义,我早就完蛋了。白汉子声泪俱下,恩人,您已经给了我一次生命,我不求您给我第二次了,您带上他吧。
追兵越来越近,我的船就要到黑汉子的脚下了。恩公,这么多年来,我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报答您,今天,终于如愿啦,您快上啊。
恩人,请再接受我最后一拜!白汉子忽然双膝落跪,说恩人,这么多年来,我也是一直在想着您,想着怎样报答您。刚才,当我发现是您的时候,我就发誓,等我逃过这一劫,我就永远不再离开您,永远追随着您,永远报答您的救命之恩。我不由得停下了手中的船桨,看着白汉子,白汉子泪流满面。可是,恩人,现在,这一切……都……都没机会了。
追兵更近了。我对白汉子说,对不起啊,我必须救他,不然,我永远都欠着他……
错了,恩人,您今天即使救了他,您还是欠着他的。白汉子指了指黑汉子对我说,如果我是他,我会想,你今天之所以救我,是因为我先救了你,是还我的恩,是应该的。见我点点头,白汉子平静地说,其实,恩人,您这一辈子,不论怎么报答他,都是还不清他的恩情的,您永远都欠着他!白汉子坚定地说,就像我,即使我还能活一百年,即使我从此专门报答您,也还是欠着您的。
我浑身一激灵,是啊,黑汉子救我在先,我今天救他,充其量只是还他的恩,我有恩于他吗?我不由得将小船稍稍后退,心想,而他——白汉子,如果我今天再救他一命,那么我对他的恩以及他对我的感激……
恩人,我活着报答不了您了,但死后我一定会祝福您、报答您的。恩人,我也希望您在以后的日子里,想尽一切办法报答他。白汉子死死地盯着我,提高声音说,虽然您永远也报答不完他!
我像突然明白了什么,赶紧将小船靠到白汉子脚下,说,快上啊你……
追兵到了,我和白汉子也到了河中心。当岸上传来黑汉子悲惨的叫声时,我流泪了,但与此同时,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也悄然袭上了心头。恩人,别难受了,白汉子说,你看前方,多美。我刚抬起头,身后,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就将我猛然一推,我栽进了河里。我死死地抓住船舷,哀求白汉子救我。白汉子流着泪,说对不起啊恩人,我也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您啊!说着就抡起船桨砸上我的手臂……
我颤抖地看着妻子,说,我……我怎么是……是这样的人?
(原载《中国铁路文艺》2009年第4期)
11.仔细阅读材料,试分析第一段“我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战争,而且,我是战败者”的含义和作用。(8分,“含义”6分,“作用”2分)
答:
12.倒数第四段中,“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请简要回答。(6分)
答:
13.在文中空格处补上一段话,使其既能与上下文衔接,又能使情节发展有“欧·亨利式结局”的韵味。(6分)
答:
14.小说以“我……我怎么是……是这样的人?”收束全文,发人深思。“我”究竟是怎样的人?黑汉子与白汉子分别是怎样的人?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人的形象或性格特征。(9分)
“我”:(3分)
黑汉子:(3分)
白汉子:(3分)
15.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叙述了一则富含哲理的故事,试概括小说的主题。(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