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489

[ 李商隐 文选 ]   

◇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词包
  李商隐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文学成就卓著,但是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仕途几经沉浮,始终郁郁不得志。这首诗正是诗人以柳喻己自叹身世之作。
  诗人名为写柳,但是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而是把重点放在不同季节柳的今昔荣枯对比的变化上,“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联系义山一生坎坷的经历,读来令人唏嘘。
  《柳》的前两联着眼于描写春日之柳的繁华热闹,给人一种春和日丽,万物欣欣向荣之感。翻译过来就是:在春暖花开的乐游原上,柔嫩的柳枝曾经追逐着春风,拂过热烈的舞筵。一个“逐”字,充分表现了柳枝的主动和如火热情,本是柳絮因风起,经过这么一拟人化的处理,动感十足,让人不禁把柳梢拂面和舞女裙摆的律动联系起来。销魂之期,花开遍野,东风拂柳,觥筹交错,管弦齐鸣,红袖添香,正是一派繁华绚烂之至境。首字“曾”暗示这一番良辰美景实为往昔之胜景,留下了些许悬念。
  但是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却笔锋一转,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秋柳一片萧杀凋零的景象。春日之盛状犹在眼前,可是怎么到了深秋季节,却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伏在柳枝上哀鸣呢?凄凉的环境,衬托的是柳的落寞和无奈。“曾”转到“如何”“肯”,再转到“已”“又”,一连串虚词的运用,突出了今昔时过境迁之后的巨大差异,诗人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心理落差不言自明。“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蝉鸣更显秋之凄切。诗句至此,那股浓郁的悲秋之情,以及隐含在咏柳之内的自伤自悼自怜之情呼之欲出,迟暮之期念当年之勇,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张采田引冯浩之说云:“(此诗)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辞沉著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玉溪生年谱会笺》),领悟可谓精辟之至。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宦海风雨中的身世飘零,而是选择了“柳”这个独特的意象来作为载体,言简义丰,胸中丘壑历历可见。
  晏几道一生疏狂不羁,孤傲磊落,其词多为感怀往事之作,情感细腻真切,用字工整娟丽。词风接近于李煜。他的这首词作通篇以杜鹃啼叫起笔,又以杜鹃啼叫收尾,有心之鸟啼不止,无意之人犹梦中,最是精彩之处。
  上阕开篇点明季节是在百花盛开的春天。词人,即“我”倚靠在十里楼台边,周围青山环绕,绿荫如画,在那花红柳绿的深处,传来杜鹃的啼叫声。它自顾自地殷勤向行人叫唤,声声不停歇,而不是像流莺一般,随意散漫的飞飞停停,不理睬路过行人的神色。在这青翠的山色之中,羁旅途上的人本来在饱览山野春色,突然耳边听到一阵啼血的杜鹃声,怎会不勾起那斩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情思呢?那么这满山的绚烂似锦,就全都变成了在异乡荒凉心境的一个陪衬,再美的景致都不过是杜鹃声的一个哀愁的注脚。
  下阕的角度为之一变,由景入情,词人开始由沉浸在梦幻山色里转到面对现实了。具体地描绘了自己在杜鹃声中惊醒后一连串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从欣赏景致的情调中醒转过来,发现天空还是那么晴朗,青山依然挺拔,树枝依然滴翠,而杜鹃还是在不住地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原先那一丝丝的惆怅,开始慢慢地在现实中转化为冰冷的不安,说到底,我看到的再美也是他乡的秀色。不过杜鹃再怎么提醒我都是徒劳的,因为浪迹天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日子其实并非我所愿,我也想早日踏上故里的土地,只是人在旅途,身不由己啊!这是词人的自言自语,是苦笑,是离愁,也是对殷勤杜鹃的回答。至此,一股乡思的暗涌才算是喷涌而出,不可抑止。
  词人满怀羁旅之苦,却曲折委婉地通过杜鹃啼叫来传达,层层递进,心境由景物而入乡情,最后点题之句一笔带过,词中真味可观可听可感,疏淡而不平淡,真切而不空洞,留下满纸的愁思弥漫开来,读来满口留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陈青山

柳
目录

  •  / 李商隐
  •  / 鲁 迅
  •  / 李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