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554

[ 王吴军 文选 ]   

关于“文房四宝”的最早专著

◇ 王吴军

  北宋太宗年间,苏易简在京城开封写成了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的专著《文房四谱》。
  苏易简,字太简,北宋梓州(今四川境内)人,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尤善言辞。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23岁的苏易简考中进士。复试时,他在顷刻间就写好了三千字的文章,宋太宗非常高兴,把苏易简定为甲科状元。后来,苏易简主持续编唐朝李肇的《翰林志》,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宋太宗亲书“玉堂之署”的匾额,悬挂在苏易简家的大厅里,以示褒奖。
  苏易简酷爱科技,勤于笔耕,撰写了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的科技专著《文房四谱》。所谓“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是古代读书人离不开的学习工具。苏易简撰写的《文房四谱》,集王羲之的《笔经》、韦仲将的《笔墨方》、《冀公墨法》等名家论述,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有关笔、墨、纸、砚的专著。
  《文房四谱》共五卷。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书中各谱的体例大致相同,首先叙事,次讲制作,三是杂说,四为辞赋。叙事重在说明定义、沿革及产地。制作则重在介绍制造技术。杂说讲述典故和轶闻。辞赋汇集了有关赞咏“文房四宝”的诗词。全书首尾相映,浑然一体。
  其中,《笔谱》集中介绍了蒙恬的狐毛笔制作方法,韦仲将的兔羊毫笔制作方法。《砚谱》对砚石的色泽、硬度、韧性、渗透性、冷热适应能力以及制作方法和外形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同时还介绍了作澄泥砚法,这是我国古代造砚艺术的萌芽,也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纸谱》中说,造纸原料其实远不止破布、鱼网,还介绍了用麻束造玉屑和屑骨等造纸技术。《墨谱》是第一次记载墨的生产工艺的文字。
  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38岁的苏易简因病英年早逝,人们称苏易简及其孙子苏舜钦、苏舜元为“三苏”,他们和同为“三苏”的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名人。
  
  古代粉丝也疯狂
  现在称追星族为“fans”,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台湾作家余光中说,fans译成“粉丝”很贴切,因为“丝”体现了群体性。同样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数,而“粉丝”必须是多数。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在大诗人李白的众多粉丝中,最有名的当数魏万,他为了一睹诗仙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出发,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经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赶上大诗人。经人引荐,魏万得以和李白相见。他风尘仆仆,泪流满面,跪倒在地,双手捧上自己花了一年时间写成的四十八韵《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请李白指正。李白为此深受感动,投桃报李,一气呵成了一百二十韵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回赠魏万,鼓励这位年轻人。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大发感慨:“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捡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的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和王昌龄一样,贾岛也是位苦命诗人,生前穷困潦倒,郁郁寡欢,但死后诗名却很响亮。他身后不乏众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佩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叮咛再三:“此无异佛经,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有些文化,自称“好白诗”,“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由于他常袒胸裸臂于街头,且行且歌,人们见了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怪诞之举,就是在当今社会恐怕也不多见。
  广泛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还是李商隐的“粉丝”。《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儿长大之后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曾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关于“文房四宝”的最早专著
目录

  •  / 李商隐
  •  / 鲁 迅
  •  / 李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