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486

[ 余远环 文选 ]   

5%的差别

◇ 余远环

  严格来说,我真正读书的时间已有十多年了,那是在为自己读书,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可你让我讲都读了什么,我还真的说不出来。我承认自己记忆力特别差,为此,曾经问过几位博览群书的师友,请教过他们的经验,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上下联系、融会贯通是最重要的,也几乎一致不承认自己的记忆力比一般人好。
  这就奇了。同样,我的读书方法也跟他们差不多,为什么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我不够用心?
  想想,用心也许真的很重要。曾经读过这样的小故事:有一天年轻的曾国藩在家读书,反复对一篇文章高声朗读了不知道多少遍,很长时间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可以入室行窃。可是这个贼站在屋檐下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只是听见他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这个贼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大怒着破门而入,指着曾国藩说:“你这么笨的人,还读个什么书啊!”说完之后,他就将那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贼的确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得多,但这么笨的曾国藩后来却成为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海纳百川的一代儒宗,为什么呢?是否就因为他读得慢,因为他用心?他有两句名言:“唯天下至诚能胜天下至伪,唯天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想想他的笨,信然。
  我就不断地问,也许,我是融会了,但一直没有贯通,读到哪算哪。所以文章往往“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且缺乏文思,《文心雕龙》称之为“神思”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贯通了,才能神与物游,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才可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文之思。清代黄叔琳指出:“寻心智之象,约有二端:一则缘此知彼,有校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源,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还是融会贯通。
  于是想起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句话:“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人也是这样,作为95%的东西其实是很像的,比较起来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的5%。”也许,我们跟学富五车的学者的区别就在于这5%。而这5%的就是用心和方法。
  不得不承认,我不够用心,也不得不承认,我的读书方法不当,有点散打的味道。
  而在没有改变这5%的时候,我只能为自己找个借口——读书不能有目的,学习才是有目的的。学习是为了提高技巧,而读书是为了提高素质。我就先提高素质再说。
  我也曾经想过系统地去读书,比如读自由主义的整套,或者西方经济理论,可是,那些书让我看不上几页就打瞌睡,而自己喜欢的书是越读越有精神,真的没出息!时间总在自己所爱的书中失落,就只能握一柄没有钩的鱼竿,在文化的寒江上乱钓了。
  
  (选自《羊城晚报》)
  
  杂文包
  一代名臣张之洞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也就是说,一个人学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找到了读书之道。作者引用林清玄的话,将其概括成“5%的差别”,指出我们跟博学之士的区别在于用心和方法的运用上。曾国藩至诚至拙,书读百遍都背不下来,但是用心专一,终成清代儒宗;《文心雕龙》则认为做到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才能“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融会贯通了,自然可以写出自己独特的文思。可是在作者看来,读书是一件如此自由快乐的事情,不必强加给自己那5%的压力,所以他选择让“时间在自己所爱的书中失落”,先提高素质再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5%的坚持,也许可以让人在文化这条寒江上钓起大鱼,但是只有心无旁骛的“蓑笠翁”,才能真正享受到雪压江面的恬淡意境吧。
  ——汪鲁

5%的差别
目录

  •  / 李商隐
  •  / 鲁 迅
  •  / 李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