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人小时候都喜欢火,这我不敢说,但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的,只觉得大人千叮咛万嘱咐不让玩的东西总有着一种神秘感。也许,那跳动的火焰、墙上摇曳的影子,以及将火浇灭时那“呲”的一声和转瞬冒出的缕缕青烟,都是让我对火着迷的原因吧。
正月十五元宵节,十三就上灯了。这大概是关于火的最初的美好记忆。正月十三,年刚过不久,人正闲,衣裳正新,小孩子的兴致被勾了起来,浓得像刚贴上去的对联的红。上灯那一天,晚饭后,我早早地就趴在窗台上等候了,看有没有人出来玩灯。那时的天可比现在黑得多,只要有一盏灯出来,立即就会被发现。可等我到楼下一看,大院子里已满是灯了!想必小伙伴们都在窗口候着呢。
我们玩的灯都是用纸扎的、点蜡烛的,有兔子灯、绣球灯、莲藕灯……究竟有多少种,我还真说不上来。不过,只要有一盏灯烧着了,所有的孩子都会围上去,火光照亮每一张单纯、不知愁滋味的笑脸。诚然,火会瞬间就熄灭,但快乐却会一直伴着每一个孩子到这次活动的最后,甚至是结束了也不愿回去,仿佛那种方式才该是灯原本的结局——伴着欢乐,一燃即尽。
后来,有大小孩玩手电筒,我却不喜欢,觉得失去了纸与火所特有的味道了。
再长大点儿就懂事多了,也不知是不是不懂装懂,反正不会瞎点火了。
冬至又叫大冬,在我们那儿是祭祖的大日子,一家子人要回到老屋,烧纸钱,给祖宗磕头,聚在一起吃顿饭。纸钱是每个人都要烧的,当然小孩子烧得最多,因为长大不玩灯以后,那便是一年之中少有的玩火的机会,何况,还是那样名正言顺。也许大人在那里寄托思念,小孩子却不是很懂,只看着大人们边烧纸钱边祷告,然后跨过火盆、对着祖宗像磕头,桌上摆着大粉、红烧肉、鱼和青菜,再扔一点饭菜到屋顶上,算是祖宗吃过了。这些都结束以后,就可以吃饭了。
我一直记得那冬至日的阳光和火烤在脸上的暖意。
再后来啊,我才看到了汪曾祺先生的《收字纸的老人》,知道了火还有那样神圣的使命。真是,说句略带悲伤的话,我们现在对火是越来越陌生了。
尹燕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