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是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细枝末节”。通常,人们最为注重的是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即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的具体入微的描绘。
细节描写因为“细”、“末”,在文中占的比重不大,自然是描写的辅助手段,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细节,是记叙文所写人物的血肉和神经细胞。没有细节描写,故事情节必然成为枯瘦的骨架,人物形象也只能如同单薄的影子。在考场记叙文中,适当运用一些较好的细节描写,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使你笔下的人物更丰满,事件更具体,情感更真挚,生活气息更浓郁。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于考场记叙文的细节呢?
首先,要注重真实性。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的特征。真实,是一切作品的生命。细节真实,记叙的人和事才能令人信服,才能打动人心。细节描写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个性,又要符合特定的环境氛围、背景,这两点,就是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孙犁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场景中,有一处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来揭示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温婉而明事理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颇受“震动”,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出现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时期、冀中白洋淀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的青年女子的形象显得十分的真实、非常的丰满。
有一位同学,写他拿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给他那火爆性格的爸爸签字时,用了这么一个细节:
爸爸没有任何话语,但我从侧面看到他太阳穴上跳动着的青筋和渐渐发白的脸色,我又看到了他有些抖动的肌肉,有点哆嗦的嘴唇和那紧握的手。
大家仔细看看,这“青筋”、这“脸色”、这“肌肉”、这“嘴唇”,还有这“手”,不都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那种强压怒火的人所拥有的吗?正因为如此地符合生活的真实,所以极富感染力。
其次,要讲究典型性。
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细部窥见全貌,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当然也是考场记叙文中夺目的珍珠,它的光彩定会让人眼睛一亮,乃至照亮整篇文章。但是,生活当中的“细节”何止千万?细节,好比叶子;主题,好比枝干。离开枝干的叶子,只能成为枯叶。有闻必录,来者不拒,一味堆砌,反而掩盖了主干。虽说“荷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但这“绿叶”必须与荷花匹配才行,而不是管他柳叶、桃叶、榆叶,信手拈来的什么叶子。
既然细节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那么,对它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能点睛传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善于选取那些富于表现力的、有意义的细节,选择最具典型性的细节,使之服从文章的整体,凸现文章的主线。在进行细节描写时,一定要认真地想一想,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的细节描写能不能达到这些目的。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时“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只因油灯点着两根灯草,当其妻最终心领神会地挑灭一根后,他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大凡读过此书的人,对这个细节想必都会终身难忘,因为它极省俭地给这个吝啬鬼形象添上了传神的一笔。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排”,成就了孔乙己的招牌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当然,要想捕捉到生活中这类稍纵即逝的细节,使得细节描写有“源头活水”,还得独具一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慧眼,既勤于观察,又善于观察,如此方可在考场有限的时间里有大作为。
勤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细枝末节,并以真实性、典型性为标准,对细节加以去劣存优、去伪存真的选择后,怎么去写,也是颇费心思的。
这里,略述三种写法。
一.浓妆重彩细描绘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人和物的典型特征,运用美术笔法,精工细笔,浓墨重彩,绘形绘色地描画出事物的细部相貌和事件的细微进程,这是细节描写最常用的方法。
再看《孔乙己》中的两个例子: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也伸出头来,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额上的青筋”本在皮肤之下,不易被人看出;“条条绽出”,细腻入微、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的羞愧、善良、迂腐和无法摆脱廉耻的懊恼。而四次反复“还欠十九个钱”,则极其鲜明地刻画出掌柜自私冷酷的嘴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含蓄地说明了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性,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背影》中,朱自清写了父亲送自己上车的经过。其间,写父亲为他去买桔子:“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熙熙攘攘的站台上,他人大多不会注意一位老人如此的动作细节。然而,在作为儿子的“我”看来,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慈父的爱子之心,历历在目。他故而将其淋漓尽致地从容写出,如影视剧中的“慢镜头”一般。每读至此,读者便会心头一颤,感慨良久,因而起到了极佳的传神达意的艺术效果。
二.闪回反复巧点染
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有一类细节描写,如影视剧中的特写镜头,闪回叠映,反复点染,上下勾连,前后呼应,是公认的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匠心之笔。
茹志娟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多处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主人公小通讯员。作者写了插在小通讯员枪筒里的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特别是先后三次着意写到百合花被子和他肩膀上被钩子撕破了的口子。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一气贯串,首尾勾连,使读者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深刻。
鲁迅小说《祝福》在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其眼神的细节。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麻木的经过。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如此反复描写,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不着痕迹轻带出
《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形象的那一段细节,寥寥几笔,即把孔乙己其人的精神风貌和盘托出,“多乎哉?不多也”勾勒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一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这样的细节,似乎信手写来,却可信而又典型;虽惜墨如金,却生动而又传神。
《范进中举》,写胡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对喜极而疯的范进“一个嘴巴打将去”后,似乎随意地写道,“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又写“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后在写到与女婿、众人一同回家时,说“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也许到这里,我们才知道:这些关于“手”的描写,决不是叙述故事的闲来之笔,实为不着痕迹而气象万千的笔端造化。
总之,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注重精心选择真实、典型的生活细节,并着力描摹刻画,文章就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把它运用到考场上,自然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张庆山,江苏省江都中学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