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512

[ 肖复兴 文选 ]   

亲笔信

◇ 肖复兴

  如今伊妹儿和手机短信盛行便捷,传统的信,早已经没什么人写了。
  所谓传统的信,是需要自己用笔来手写。过去写信时常用的一句话,是“见字如面”,那是要看见信上亲笔写的字才是,每个人的字体都不一样,即便写的字再歪歪扭扭,也是自己写的,沾着心情和体温,让收信人亲切,一望便知,而为自己独有。所以,过去才有鱼雁传书的美丽传说,才有“家书抵万金”的动人诗句。
  在最近一期的《万象》中,看到前辈学者陈乐民先生的遗作《给没有收信人的信》,全部毛笔书写,信中拳拳心意是随蝇头小楷字字花开的,和电脑键盘里机械打出信件无法同日而语。陈先生这样的信,大概是一襟晚照,属于最后的古典了。
  一个一辈子没有亲手写过一封信的人,或一辈子没有收到过别人亲笔写给自己一封信的人,都是不完整的人生。如今电脑非常发达,点击几下键盘就可以轻松地发出一封信。最可怕的是手机短信,它是“伊妹儿”的缩写版,那里早已经储藏着无数条短信,按你所需,任你所取,就像是一副扑克牌,可以来回地洗牌,组合成不同的条目,供你在任何节日里发给任何人。有时候,真觉得科技是人类情感的杀手,用貌似最迅速的速度和最新颖的手段,扼杀人类心底最原始的也是最朴素的诉说。
  我要说,还是珍惜手写的家信,特别是在春节的大年夜前,起码该给自己的亲人亲手写一封平安的信、祝福的信。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呀,仅仅从电脑或手机里发出的信,还能够抵得上万金吗?
  记得二十多年前,刘心武曾经写过一篇《到远处去发信》的小说,写的是当了一辈子的老邮递员退休了,给别人送过那么多的信,还没有接过别人给他自己写来的一封信,就自己写了一封,跑到老远的地方,把信投到邮筒里,让自己这辈子也收到一封亲笔信。
  好多年前看过英国剧作家品特的电影《传信人》,那个少年心仪并暗恋同学漂亮的姐姐,为这位比自己大好多岁的女人和她的情郎偷偷的传信,当好奇心让他忍不住拆开其中的一封信的时候,心目中的女神写给别人热辣辣的亲笔信,让这位少年惊慌和震撼的情景,逼真地道出了亲笔信的力量。
  三十多年前,我突然收到母亲请邻居帮忙发来的电报,得知父亲病逝,忙从北大荒赶回北京奔丧。一路上心里都奇怪,母亲不识字,家中只剩下她独自一人,慌乱之中怎么会找到我的地址并能够一眼认出来?回到家,看见母亲的床垫底下,压着的都是我写给家里的信。母亲不认字,但熟悉的字迹让她知道那就是我,枕在那些信上睡觉,让她心里踏实。她就是拿着床垫下其中的一封信,请邻居打的电报。
  可能正是看到了亲笔信的力量和意义所在,有人想竭力挽住已经渐行渐远的亲笔信。看最新的一期《TimeOut》杂志上介绍,有一网站,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叫做“陌生人,让我手写一封信给你”。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够给他们留下自己的地址,换取一封久违的亲笔信。因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在乎一封亲笔信。
  不管怎么说,还得是自己亲笔写的信才好。亲笔写的信,无论对于看的人,还是写的人,感觉都不一样,滋味都不一样。就像清风和电扇或空调吹来的风不一样,就像鲜花和纸花或塑料花不一样,就像肌肤之亲和隔着手套握手或戴着口罩亲吻不一样。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亲笔信,只有亲笔信,才能让你有这样的心情,又能让你如此的动情。
  
  (选自《文汇报》)

亲笔信
目录

  •  / 李商隐
  •  / 鲁 迅
  •  / 李广田